红色文化
涟水​抗日第一枪从鲁渡打响
时间:2025-08-11  来源:  字号:[ ]

 在涟水县东胡集镇鲁渡村,有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涟水抗日第一枪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更承载着涟水儿女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3月1日,日寇侵占涟城,烧杀抢劫。涟水人民奋起抗敌,先后成立“涟水抗日义勇队”“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等多个抗日组织和抗日武装。

1939年3月5日,涟水民众救国会成员王伯谦、张景文、林士钧、王雨洛、王晓楼等在军田乡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筹建武装抗日。3月7日,朱启勋、王晓楼、唐锦华、王雨洛、林士钧、林秀古、王国干、张慕韩、张慕曹、张景文等人,搞到一批武器,随后,在朱南荡成立了“涟水民众抗日救国独立营”。与此同时,李干成、陈亚昌等在红窑乡龙兴寺组织了抗日义勇队,有30余条枪。3月12日,两支武装在龙兴寺会合,合编为“涟水抗日义勇队”,推选李干成为队长、林士钧为参谋、陈亚昌为副官。3月下旬,在涟东地区,由万金培、陈书同、薛华甫在南集、大东一带串联发动,联合部分地方武装,成立了“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

1939年4月,鲁渡战斗打响。5日下午,排长王国干带两个班到盐河东侦察敌情,发现日军为修筑涟(水)新(安镇)公路,派出一个小队,强抓民夫100余人,在涟城以北20公里外的鲁渡施工。王国干决定袭击这股敌人,隐蔽在老堆头对敌人鸣枪惊散民夫。日军见状,边还击边集中,然后沿公路向南准备逃往涟城,当行至鲁渡不到一里的地方,进入义勇队的伏击圈,只听一声令下,枪声大作,日军惊慌失措,落荒而逃,最后龟缩在一户农家固守待援。次日上午,李干成、林士钧、陈亚昌率领义勇队全体出动,向敌人发起攻击。盐河两岸民众武装500余人,手持土枪、大刀、长矛赶来助战,涟水常备队1个排也前来配合围歼。中午时分,敌我仍处于相持状态,我方因地制宜,采取围而不打、敲山震虎的战术,不让敌人站住脚。战斗延续至7日凌晨,直到涟城日军一个中队赶来增援,被围日军才得以狼狈逃回据点。鲁渡战斗打响了涟水抗日第一枪,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涟水人民抗日的信心。

《涟水抗日第一枪》王继华

1999年4月4日,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涟水抗日第一枪打响60周年之际,原时码乡党委、政府在鲁渡村南兴建涟水抗日第一枪纪念碑,混凝土质地,碑高6米,底座6层,象征着涟水人民抗击日寇侵略60周年。碑首为中国古建筑形式攒尖顶,碑身四方形,正面内凹以刻碑名“涟水抗日第一枪纪念碑”,碑座为须弥座,正面镶嵌黑色大理石,上刻碑文,碑座下为四级台基。2009年6月,纪念碑被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来源:“涟水政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