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苏中“七战七捷”,从海安到淮安,粟裕将军日行三百多里
时间:2025-08-04  来源:  字号:[ ]

苏中“七战七捷”在我国解放战争中处于什么地位?粟裕将军在“七战七捷”中起了多大作用?这早已载入史册。然而,在苏中战役的关键时刻,粟裕便服潜行,一日三百多里,从海安到淮安,几换交通工具,两度徒步跋涉的事情,恐鲜为人知。

1946年9月,粟裕在“七战七捷”后,返回淮安华中军区司令部时的留影

1946年7月,被群众称为常胜将军的华中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同志正坐镇海安,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指挥若定,稳操胜券。在7月13日至15日的宜家堡、泰兴战斗中,歼敌三千余人,接着又在18至21日如(皋)南战斗中歼敌一万余人。敌人连吃两个败仗,又集中七个旅的兵力,以锥形阵势,由如皋、姜堰合击我苏中重镇海安,企图在海安与我军决战。

海安系通往南通、如皋、启东、海门的重要关口,是兵家必争之地。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指战员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份份誓与海安共存亡的请战书、决心书像雪片一样飞到了粟裕的面前。而这位胆大心细、智谋过人的司令员则认为,硬碰硬拼消耗乃用兵之大忌,此时此刻宜避敌锋芒,在海安外围组织运动防御战,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然后放弃海安,造成敌人判断上的失误,利用敌人忙于调整部署兵力分散之机,再予以各个击破,然后歼灭之。在团以上干部会上,粟裕同志总结了前两次战斗胜利的经验,冷静地分析了运动防御战与阵地决战的利弊,决定采取以运动防御为主的阻击战。为此,他亲自返回苏北淮安,向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党委提出方案请示意见。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

       那是1946年7月29日,一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日子。凌晨三时,粟裕同志亲自驾驶摩托车,和警卫员季清涛一道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跋涉。摩托车在海安西南外围阵地停下,粟裕下车直奔指挥所,向指挥员交代了任务后,改乘汽车经过东台、大营,在快要接近建湖时,道路被大水隔断,汽车无法行驶。粟裕十分遗憾地摇了摇头,然后风趣地对警卫员说:“下车,从现在起要靠我们的小车子。”警卫员疑惑地问:“什么小车?”“11号。”粟裕笑着指指警卫员的双腿。誓卫员惊讶地瞪大了双眼,从这里到淮安还有一半路程呢!然而,不走路你能飞吗?粟裕对警卫员笑笑,朝淮安方向望了一眼道:“没多远了,好在这不是沙漠。”然后坚定地甩开大步向前走去。他们饿了啃两口干粮,渴了买个西瓜。为了赶路,哪管烈日当头,被汗水湿透了的衣服几乎滴下水来,可粟裕同志全然不顾。到了东沟遇上两辆黄包车(即人力车),他们登上黄包车,十二点左右到达了益林(当时的县城)。

粟裕同志不顾一路劳累,直奔县委,想与淮安通个电话。这时正当午休时间,粟裕同志怕打扰县里同志的休息,便轻轻地向门卫说道:“同志,我们想打个电话到淮安。”门卫看看他,然后向对门一指说:“电话在县长屋里。”他们回身一看,见县长手摇大蒲扇,站在门口纳凉。警卫员上前对县长道:“同志,我们想和淮安通个电话。”“唉呀”,县长为难地说,“淮安的电话不通,电杆被水冲断了。”然后细细地打量着他们问道:“二位这是从哪里来,浑身是汗的。”“我们从海安来。”粟裕答道。

粟裕用电话指挥作战

一听说海安来,县长一下来了兴趣,往门口一蹲,急切地问:“快说说海安情况怎样?”这时烈日正盛,粟裕他俩一路奔波,感到又热、又累、又饿、又渴,真是说不出的难受。这位不拘小节的县长竟忘了客人们还顶着烈日。警卫员不由得又急又气,正想往里闯,可一回头见粟裕同志毫不在意地就地一蹲,说道:“海安情况不错,我们连打了两个胜仗,可敌人又集中了十多万人向海安进犯。”

“那没关系。”具长满有信心地说:“我们的粟司令在那里,他们敢来,就在海安摆开战场和他们干。”

粟裕哈哈大笑道:“据我所知,粟裕可是个不愿吃亏的人,敌人想要海安,就给他嘛,等他们享几天福,再送他们回老家不是更好。”

两人一个在里,一个在外,你一言,我一语,谈了好几分钟。这时,具长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道:“您贵姓呀?”

一听此话,警卫员再也忍不住了,抢着回答道:“他就是粟裕司令。”

县长一听顿时神态大变,急向屋里奔去,马上又从屋里奔出,一时手足无措。他一边叫通讯员通知县委成员到县委,一边请粟裕进屋休息,然后吩咐炊事员赶紧做饭。粟裕说:“我们想早点赶到淮安,饭就不吃了。”可县委的同志再三挽留,并答应抓紧时间,粟裕见盛情难却,就答应了。在饭桌上粟裕给县委们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敌强我弱时应采取的斗争策略,最后号召县委发动群众配合部队打击敌人。

下午两点,粟裕和警卫员乘船离开了益林。可船刚到复兴,由于河水猛涨,水深流急,船被迫停下。粟裕走下船头,面对汹涌的河水,脸上露出轻蔑的一笑,挑逗似地望着天空说:“国民党未到,你却先来起劲头了。”然后回头向警卫员说道:“上路,今天就是走,也要走到淮安。”粟裕那充满自信的眼神,坚定不移的步伐,给了警卫员无穷的力量。于是他们又开始了第二次艰难的徒步跋涉。

一小时后,粟裕同警卫员到了复兴镇西一个制造手弹的兵工厂。在厂里好容易找到一辆自行车,他们真是喜出望外。但两人合用一辆自行车,这五十多里地又怎样走法?警卫员见首长很为难,便说:“首长骑车,我跟着跑。”“胡扯!”粟裕同志说,“像那样不如两个人都走路。”最后终于达成协议:警卫员搭粟裕一段,粟裕搭警卫员一段,这样交替前进。可是警卫员身材高大,粟裕同志身材瘦小。而警卫员的车技又实在不怎么样,所以大部分路程还是由粟裕踏着车。警卫员坐在车上见到首长累得满头大汗,看着他全身奋力踏车的形象,心中实在不安,但不坐又不行。迫于首长严厉的命令,只得跟随而行。

华中分局旧址

傍晚,他们终于到达淮安,结束了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日之行。

淮安是华中分局、华中军区所在地,粟裕同志的家眷楚青同志也住在这里,可他路过家门时,只进屋喝了口水,没顾得上问候一下离别多日的爱妻和大病初愈的孩子,就急匆匆地赶到华中分局办公地点。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级军事会议在淮城东南角巽关水门洞里召开。会上粟裕向张鼎丞、邓子恢、曾山、谭震林等同志仔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战斗设想。经过认真研究讨论,最后一致同意粟裕同志关于放弃海安,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案,并立即电告中央。

为争取时间,粟裕第二天又赶回海安。按照中央批准的作战方案,他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了巧妙的运动防御战,大踏步前进和后退,摆脱被动,争取主动,大量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获得苏中“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为我军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邵景元,文章来源:“淮上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