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践行初心的父亲汤序朋
时间:2025-05-09  来源:  字号:[ ]

汤序朋,江苏省盱眙县(原属安徽省盱眙县)人,1916年5月29日出生,1940年4月参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汤序朋在参加革命初期,也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主要从事地方武装工作。先后任盱眙县马坝区农抗理事长,马坝区区队长,区委书记,盱眙县民兵总队长;后调任天高县(天长、高邮)民兵(支)总队队长,炳辉县(现安徽省天长市)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在当地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汤序朋和他的战友们的浴血奋斗,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壮大。1944年天高县民兵武装已发展到一万余人,汤序朋当时任县民兵总队长。这年9月,根据淮南军区的指示,天高县组织民兵大比武、大检阅。时任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罗炳辉检阅了万名民兵大比武。这次大比武,显示了该地区威武雄壮的抗日力量,极大的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震慑了日伪顽的反动气焰。

1946年6月,国民党为了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悍然向我苏北根据地发动进攻,汤序朋同志随我军和当地党、政干部为避其一时锋芒,以退为进,更好地打击国民党反动派而北撤山东。在不到半年的1947年2月,根据我华东局的指示精神,成立淮南工委,汤序朋同志随李世农等同志重返淮南,深入敌后,开展敌后斗争,恢复我政权。当时淮南工委下设五个工委,汤序朋同志与孟家芹、陶滔组成第五工委,负责天高地区的武装斗争与政权恢复工作,汤序朋同志主要负责武装斗争,任武工队大队长。1948年天高县改名炳辉县,汤序朋同志任组织部长,副书记、民兵总队长。在此期间,炳辉县与整个淮南地区军民一道,开展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1949年组织全县公粮7万担,支援大军渡江。3月20日,组织一万五千余人,成立担架团、运输团,汤序朋同志任政委,随二野九兵团,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召唤下,历经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13个省市,圆满完成任务,汤序朋同志在解放上海战役中身先士卒,舍生忘死荣立一等功。

1949年渡江胜利担架团前排左数第4位汤序朋

1951年汤序朋同志从炳辉县委副书记任上,被选送参加华东局(上海)党校学习。党校学习期间,参加了上海市“三反五反”运动,斗争中查处多个“大老虎”,适时有效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952年党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电业局工作。1953年至1955年调任“华东53354号马铜线输变电工程”主任、党委书记,这个工程项目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华东地区第一条110千伏输变电,全长128.6公里,杆塔742基,总投资427万,施工队伍来自上海、东北等全国各地的输变电工程队,这些施工队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生活习惯、生活语言等等各异,问题错综复杂,但在汤序朋为首的党委班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圆满地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1955年他又被调任中南(武汉)输变电工程局,任局党委第二书记。

20世纪60年代初期汤序朋<右2>在三线两弹工地剪彩

1959年汤序朋同志调任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工作,在该部第一套矿山、水冶厂等工程建设期间,他更是长期深入工作一线,在工地蹲点,指导工作。与国内及苏联等外国专家打成一片,协调工作关系,在建国不久,百废待举时期,通过他们的忘我工作,使得难以想象的待创事业卓有成效。后来又任102建筑工程公司、国营22公司经理,为核工业三线建设选点、建设不辞艰辛,先后奋战在甘肃、四川的戈壁、大山里,终因积劳成疾,病倒在三线建设的一线。汤序朋同志为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汤序朋同志参加革命凡40多年,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克己奉公。在供给制改为工资制时,组织人事部门要给汤序朋同志定为行政九级,汤序朋同志认为定高了容易脱离群众,坚持给自己定为行政十三级(当时高级干部的起点)。而与他同时期甚至比他晚参加革命的不少同志,有的授予将军,有的则成为省部级领导。对此,汤序朋同志泰然处之,用他常应答的话说:要比起那许多牺牲的同志、战友,我们活着的人是够幸运、幸福的啦!

汤序朋同志生性耿直,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多年战争岁月的磨砺,锻造了他那认定真理,就会旗帜鲜明的百折不回地坚持到底的性格。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深表痛恨并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遭受迫害,身体遭到很大摧残,及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也不能再行工作。

  1984年5月24日,汤序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骨灰存放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如他生前的所属单位核工业部所作的悼词评价的那样:汤序朋同志的一生,是为我国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作者系汤序朋长女,财政部原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供稿:盱眙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