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抗战烽火中诞生的淮南中学
时间:2025-04-25  来源:  字号:[ ]

1939年5月,新四军第支队团二大队在路东临时前委书记方毅、大队长朱绍清的率领下,悄然地进入盱眙县的半塔古城一带后,随即便以古城为中心向天长、六合、来安县等地区扩展。翌年三月,半塔保卫战胜利结束,淮南路东各县的民主政权相继建立。1940年8月,津浦路东八县联防办事处、八县联防司令部立后,淮南路东八县联合中学(也称路东联中)在张公铺葛家巷天王寺成立。校长由淮南联防办事处主任方毅兼任,副校长吕惠生,学校的老师有延安派过来的,有上海、南京、安庆等城市追求革命的文化教育界人士,也有当地的进步知识分子

因为担心学校遭受日伪侵扰破坏的危险,淮南中学于1941年夏天迁到了盱眙西南部古城山区里隐蔽办学。次年冬,淮南中学因执行精兵简政政策奉命停办。这时的古城乡已升格为盱眙县古城区,辖一镇七乡(古城镇、王店乡、杜山乡、安乐乡、北山乡、龙山乡、杨山乡、新民乡)梁化农、蔡波为区委书记区长

1943年夏,淮南根据地形势好转,准备在盱眙古城建淮南中学。考虑到战争形势,学员不宜集中,中共淮南区党委决定在天长县的铜城和六合县的竹镇分别设立淮南中学和来六中学。淮南中学校长由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劲夫兼任王昭铨任副校长翌年春,个学合并为淮南中学,回到盱眙古城开学,校长和副校长仍由张劲夫王昭铨分别担任当年的,张劲夫调离区委宣传部,张登(沙文汉)接任中共淮南区委宣传部长兼淮南中学校长。次年的春天,淮南中学改为淮南公学,校长由新任的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闵廉兼任,校党委书记叶锦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时任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的方毅,便在区党委会议上提出,将淮南公学分成两个学校,即把其中两个普通班的学生带到天长城里,并以此为基础,在天长儒学学宫旧址恢复建立天长中学。另外一个师范班、一个财经班留在盱眙古城为基础成立淮南师范。淮南区党委采纳了他的建议。次年的春天,淮南师范迁至眙县城,校长由淮南专署文教处长刘健飞兼任,副校长叶锦田,支部书记尹敏。

1946年8月,新四军北撤时,学校也撤至淮北。不久,学校停办,淮南中学的名号也从此成为历史的记忆抗日烽火中的淮南中学,虽然多次易名且存在时间不长,但它作为淮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培养干部的一个摇篮,而载入中国革命历史史册。

“粉碎了无耻的造谣中伤/过了敌人的残酷扫荡/在艰苦的建设中/淮中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祖国优秀的青年/紧聚在周围成长/努力吧,同学们!栽培养育青年千百万/是淮南人民浇下了血汗/战斗中认出了新中国的方向/同学们!我们要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团结、友爱、活泼、紧张/我们是改造现实的战士/抗战任务我们两肩担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刘加林老师作词,管荫琛老师谱曲的《淮南中学的校歌

南中学是在艰苦环境中创办的,更是烈烈的战斗烽火中坚持的。坐落在古城的淮南中学,有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这里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淮南抗日反顽根据地中心区,那时路东八县的县城和一些大的集镇驻扎着日军和伪军。敌人经常下乡骚扰。可以说,敌人扫荡半天就到了。有时敌机在上空盘旋,大家就背着背包,带着讲义、书本夹,跑到树林纵深处上课。情况特别紧张时,学校的师生还得疏散躲藏起来一连复不了课,这也让学校的师生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的考验和锻炼

发扬延安精神,坚持抗日道路是淮南中学办学的指导思想。当时,淮南路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在日军的封锁下,经济非常困难。当地的党政军民节衣缩食,才办起这所学校。淮南中学在革命的风雨中坚强地挺立着,直到1944年的春天才稍稍的一段时间的稳定。当时,淮南中学是淮南区党委直接领导的,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劲夫兼任校长。这时的淮南中学设六个班,其中:初一两个班,初二两个班,还有初三、高一各一个班后来还开设师范班,全校学生共有300多人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壮大,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丰富多彩。

抗战老兵、当年在校学生李海明撰写的回忆文章记载,当时的校舍是恶霸地主袁大头家的一幢房子,一半瓦房,一半草房。因陋就简,修旧利废,三间大屋,既是教室,又是宿舍。没有课桌凳,上课时,各人坐在自己的背包上,讲义夹朝腿上一放,就可以看书写字了。没有床,就用碎砖、石头子和土坯起尺把高的土墩,上面担上竹笆,放上芦席,就可以睡觉了。一个几乎占满三间屋的大通铺,挨个地睡上四五十人。上课用的黑板,是用石灰拌锅烟灰嵌轧在墙上制成的。没有现成的课本,任课老师自己选编油印成讲义。没有讲义的同学们就靠记笔记,抄录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讲授提纲和要点。

晚上,同学们趴在床上,围在煤油灯下自习。只有开大会,演戏时,才能点起学校仅有的一盏汽油灯学校实行自费上学的办法。学生中家庭境好的缴纳全部伙食费。有困难的,根据乡、区县政府出具的证明分别给予减免。有的缴一半,有的全免。对敌占区投奔来的、地下党疏散来的青年学生,以及家虽在根据地但经济上特别困难的学生,由学校按战士待遇供给。

淮南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鲜明地体现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共产党人教育和思想。当时的语文课选编了民族英雄和抗日将士的传记,重大战役的战斗故事;政治课主要讲毛主席著作《新民主主义论》《论新阶段《论持久战》;历史课主要教的中国近百年史;地理课中特别充实了各抗日根据地的地理形势;自然课就是现在的生物课,为农业服务,主要讲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培育方法。此外,还有少量的生理卫生和食物营养常识。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贯彻了学以致用、学用一致的原则。

当时,同学们感兴趣的是历史课。学生们在学习中了解到中国近百年来,是一部列强侵华的血泪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前仆后继的奋斗史。这样的民族血泪史和奋斗史,善于辞令的王昭铨校长,运用爱憎分明的感情,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把一桩桩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再现出来,并总结出规律性,使同学们了解了旧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明白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失败的原因,从而无比强烈地激发起了广大学生们高昂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意志。

寒暑假时间,学校组织同学们搞社会调查,并帮助地方做点宣传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根据地方政府的需要,学生组织工作队,由老师带领,到社会上去,如参加调查灾情、征粮、扩军等活动。1944年上半年,地方开展扩军工作,行署主任方毅同志到学校作动员报告。他从抗日战争形势讲到扩军任务、政策和方法、步骤,把淮南的斗争形势和发动参军的重要意义阐明得非常透彻。会上,古城区区委书记梁化农同志介绍了古城区的概况、扩军的任务和做法。会后,学校就把学生组成若干工作组,分赴古城区各乡,帮助乡村干部进行扩军。这些极为有益的社会实践,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更是为大家后来参军进入部队或到地方做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淮南中学主要生源,有的是一些不愿忍受日军铁蹄蹂躏和不满国民党反动派不抵抗政策而投奔来的爱国青年;有的是一些从白区撤退的年轻的地下工作者、同情者,暴露身份的地下党员的子女;还有的是新四军和地方的调干生(包括精兵简政中减下来的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干部子女,以及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培养出来的一批完小(即高小)毕业生。一个个被团结在抗日民主的旗帜下,接受党的领导和教育的青年,走上了在抗日烽火中起步的革命人生之

“团结、友爱、活泼、紧张”,是“淮中的校风;“实事求是,埋头苦干”,是“淮中”的学风,校风和学风都写在淮南中学的校歌中。来自不同渠道和地方的同学那都是怀着抗战的热忱、求知的欲望、革命的理想,走进了淮南的这所最高学府。同学们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紧密团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亲密无间。

学校作息的安排有规律,也有节奏,师生们生动活泼而紧张。天刚放值日区队长吹起哨子,大家起床,按区队在操场集合。各区队向中队长报告出操、病假、事假人数。出操跑步后,大家一起古城大街东涧湾洗脸。区队后勤值日生整理内务,打好菜饭,等待同学们回来。每次开饭前,各区队都要整队唱歌。区队值日班长等各班值日生把饭菜分好盛好,喊个“立正”,宣布“解散”后,立即各就各位,端起饭碗,等待“开饭”的命令。值日班长环视后,哨子一响,宣布“开动”,同学们才能进餐。吃饭时,没有一个人嬉戏说笑。吃饭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

学校的伙食是四个人才摊到一勺菜。为了改善伙食,厨房养猪,大家种菜。有的星期天还要到五里以外的山上割草。对于这些,大家并不感到苦。有一首顺口溜,描写了当时的情况:“两粥一饭香又香,青菜萝卜为家常,黄豆烧肉月终吃,同学长得胖又壮。”碗一放,上课铃就响了。课堂也就是同学们的集体宿舍,上课时大家各自坐在自己的背包上。一天五、六堂课下来,腰酸背痛,两腿麻木。晚上,同学们还要自习两小时,九点就寝,九点半熄灯。每天的学习与生活都是这样井井有条

学校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建立在军事训练的基础之上的,做到了生活军事化。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军事训练。在学校生活指导部的直接领导下管理学生的是中队长。各班级设区队,由学习区队长和生活区队长分别管理学习和生活。军事训练从立正、稍息到进行班教练、排教练,有时还教刺杀动作,有时甚至在烈日下训练。

对于学员的训练,时常还来一个紧急集合深夜或拂晓之前,同学们正在酣睡。突然哨音响起,大家从梦中惊醒,接着就是低沉而有力的呼唤声:“赶快起床,有情况!”霎时,室内一阵骚动立刻静下来,在气氛紧张的黑夜中,听不到说话声,只有捆背包的操作声和一个个人的喘气声。十分钟之内一切要整理完毕,赶到操场集合。队伍上山后,中队长说一次军事训练”,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区队长留下检查宿舍,看有无掉队的和丢东西的。这是评定区队紧急集合好坏的主要标准。高度的警觉,敏捷的动作,整洁的习惯,统一的步调,有条不紊生活,培养了同学们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校园内外,听不到污言秽语,看不到奇装异服、留须蓄发、烟的师生。来自大城市的同学,开始有点“洋气”,很快就被“土气”同化了。谁的言行稍有不对,马上就会受到指责和批评。

学生抗敌协会(简称“学抗”)是学生的自治组织。通过民主选举,陶家林同学任理事长,陈国霞同学任副理事长。协会下设组织、宣传、学术、体育,福利等部。学校还有剧团、歌咏队,经常排演节目,为欢度春节演出做准备。

学术部按照同学们的爱好,经常开展有益的学术活动,并建立哲学小组、医学小组等,还组织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学医的同学还到学校门诊所实习。这些活动对同学们培养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视野,大有益处的。体育部经常组织篮球比赛,区队与区队比赛,并从中选拔校队。学校篮球队是有点名气的,经常派出去,请来兄弟单位篮球队交锋。每逢节日,学校会组织文娱活动,校剧团、歌咏队进行跳舞、演戏、唱歌、玩旱船、挑花篮担等。举行晚会时,有独唱、合唱、二重唱,有乐器合奏、口琴独奏,有集体扭秧歌,还有口技。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使学校生活富有生气,而且可以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这也是生动活泼的校风的一个侧面。

一年四季,师生们都到涧湾洗脸、洗衣服。那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三九”严寒天,同学们也会踏雪前往,打了冰窟窿进行盥洗和浣衣。夏天,涧湾的上游成了同学们的天然浴池。

南中学这抗战烽火盛开的鲜花,是党和淮南人民栽培的。淮南区党委非常心同学们的成长。谭震林、方毅、罗炳辉等领导同志都曾到校作过报告。张劲夫校长亲自给同学们讲形势,讲任务,勉励大家上进。首长们的亲切关怀,好似指路明灯,照亮了同学们勇往直前

1944年上半年,曾抽调过两批学生,一批到淮南行署,经过短期业务训练,搞财经工作;一批到二师卫生部蔡家岗卫生所工作。现在安徽工作的李聪,徐萍同志当时就是提前离校的。同年冬天,为了抗战胜利,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淮南区党委抽调一大批同学到新四的部队和地方工作学生中的共产党员高中毕业班和师范班的全体同学首先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

(作者:杨绵发,供稿:盱眙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