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是一个家庭主妇,却酷爱进步书籍。抗战期间,她携长子杨本基(杨道生)于成都创办“成都战时出版社”“毕其积蓄,为党兴办事业;殚其精力,为党掩护工作”, 其家成了名副其实的“抗日饭店”“抗日客栈”,南来北往的革命青年称她叫“革命母亲”;她于1948年8月脑溢血复发溘然去世,中央直属党委的挽联上称之为“好母亲、好婆婆、好祖母”。
这位“革命母亲”就是肖禹。
肖禹1936年在淮安时留影
肖禹,1892年10月10日生于扬州,家境素寒,幼年时饱尝困苦。成人后嫁到淮安城内老西门一户兼营杂货店的杨氏地主家。因娘家贫穷,受尽大家庭里的白眼,这逐步积聚起她对封建旧社会的愤懑,30岁的少妇已是四男二女(包括遗腹子)的母亲了,却于这年成了新孀。杨氏二叔系淮城土劣,每每欺凌孤寡。这既给肖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激发了她的斗志和反抗。儿女们渐大,肖禹把心血和希望投注到下一代身上。她教诲子女们读书要认真,做人要正派,学好本领将来为国家为大众做事。她的良好家教却被二叔斥责为“简直教育儿女当共产党了”。大家庭成员的矛盾已涉及政治取向和人生道路的大是大非。
“九·一八”事变后,次子杨德基(杨述)与淮安中学的同学组织“鲁迅读书会”和“古堡烽火社”,宣传抗日救亡,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颇得母亲的襄助。她免费向进步学生提供笔墨纸砚,还亲自帮助油印各类小报、传单等刊物,时常忙至深夜,乐此不疲。这段时间肖禹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后“烽火社”被县国民党当局查抄封闭,杨述被迫出走,小憩扬州后再读于南京中学,接着考入清华大学。他积极投身党所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在“一二·九”运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第一批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编辑《北平学生》等进步刊物。
抗战爆发后,在杨述的影响和帮助下,母亲肖禹毅然放弃淮安城内五十多间的房产及货店,与杨道生一起携全家老小,有的北上延安,有的西行经武汉再抵成都,都走上革命道路。在成都,肖禹与杨道生慷慨解囊,租赁房屋,创办“成都战时出版社”和“英文日报馆”,由杨道生任社长兼经理,用以掩护四川党组织的活动。1938年底的中共四川省工委扩大干部会议即于此召开。当然,这里也就成了好多革命者过往时吃饭不要钱的“抗日饭店”。肖禹及长媳均于此加入中共组织。此时,杨道生的党内职务是成都西城区党委书记。后来,事发被捕,杨被军统特务机关视为“大共产党”处以“密裁”,将其暗杀于东郊沙河堡,并用镪水销尸灭迹。烈士于狱中留下铿锵有声的诗句:“中原大地起螣蛟,三字沉冤恨未消,我自举杯仰天笑,宁甘斧钺不降曹。”
杨家旧居堂屋
抗战胜利后,经党组织安排,肖禹携长媳及二孙由重庆飞到延安。离渝时又令四子杨显基回苏北参加家乡革命斗争。到解放区,肖禹革命热情更加高涨,继续勉励儿女们务必增强党性,努力工作,并自信能再为党工作20年。不料患上脑溢血。此后两年多,辗转几省数千里,决不停止工作,党内外会议一应参加,却从未提生活上的要求,每有好担架常让予其他老人。革命母亲在参加一个支部会议后脑溢血复发,不日溘然长逝,享年57岁。领导扼腕,同志哀伤,儿女悲痛欲绝。毛泽东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同志为肖禹撰写了碑文:“……笃信真理,教子革命……爱子成仁而不顾,镣铐在前而不屈,险巨备经,忠贞若一……呜呼,大慈大勇,吾党范型。斯人不萎,含哀永念……”中直机关党委及陶承、任锐等一批革命老同志敬送了挽联。
杨述与夫人韦君宜
杨述在促成其家成为革命家庭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于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入党,任清华大学党支部宣传委员。抗战期间,曾以平津大学生南下工作团身份,路过家乡,发展了几名党员,为淮安抗日救亡活动培养了骨干。先后任武汉青年救国团组织委员、中共川东特委组织部长兼青委书记等职。其间曾被国民党逮捕,经周恩来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以新华社特派记者身份随中央代表团前往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后来,任团中央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中国青年报》社社长,以及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高校党委第二书记、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杨述夫人韦君宜是著名的女作家,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社长。其小说《母与子》就是以肖禹和杨道生为原型而创作的,胡乔木评价《母与子》“是表现三四十年代地下党活动的无可替代的力作”。韦君宜曾来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作为淮安的媳妇她也到淮城西门探视过杨家故地。
杨元记杂货店旧址
母亲肖禹连同四男二女一家7人全部走上革命道路,而儿媳、女婿,以及年龄到位的孙辈们,都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者:邵景元,文章来源:“淮上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