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血色丹心映淮水——黄克诚涟水抗战往事
时间:2025-03-07  来源:  字号:[ ]

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率领新四军三师一部驻守涟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黄克诚深知,根据地的稳固与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则是赢得民心的关键。

那时,涟水县黄营乡六堡村村民用水困难,大旱时期需要往返数十里到河里挑水。1944年夏,全县大旱,村民向黄克诚求助。他当即决定为村民挖井取水。在村民集中居住地,战士们组成多个小组,展开“车轮会战”,夜以继日地挖掘。村民纷纷前来慰问官兵,并协助挖掘。短短三天,一口水井便出现在村民眼前。

当村民恳请黄克诚为水井赐名时,他深情地说:“就叫鱼水井吧!”这个简单的名字,蕴含着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这口井不仅滋养了干渴的土地,更在血色岁月里浇灌出军民连心的精神图腾。

然而,战争的阴霾从未远离。某日正午,日伪军的突然偷袭,打破了六堡村的宁静。当时,战士们有的在休息,有的在帮村民修缮房屋。听到炮声,黄克诚迅速登上土堆,用望远镜观察敌情。看到群众正向这边跑来,他立刻让警卫员通知司号员吹响紧急集合号。师部警卫连紧急集合后,迅速进入大码头边的村民宋长富家设立阻击阵地。六堡街只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敌军进街必经此处,宋长富家的房屋正好位于咽喉要道之上。战士们架好机枪,与来犯之敌展开激战。在炮火掩护下,日伪军攻势凶猛,一线阵地很快失守。但战士们毫不退缩,迅速建立二线阵地,继续顽强抵抗。

此时,河上只有一座木桥,这是军民摆脱敌人追击的唯一通道。黄克诚来到桥边,看到混乱的场面,厉声下令:“当兵的全部让开,让老百姓过桥!”看到警卫连边打边退,他又下达死命令:“不许撤退!全力反击!等老百姓走完了我们才能走!”警卫连战士接到命令后,义无反顾地发起冲锋,用生命为百姓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掩护百姓安全过桥后,黄克诚才率领部队渡桥,最终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这一仗,六堡村百姓无一伤亡,而新四军战士却有22人壮烈牺牲。那座木桥见证了黄克诚对百姓的关怀,见证了新四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也见证了军民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

在涟水的日子里,黄克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不仅带领部队在战场上与敌人浴血奋战,还时时刻刻关心百姓的疾苦,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他组织部队帮助百姓恢复生产,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让百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感受到了温暖与希望,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作者:胡建华,文章来源:《淮海晚报》2025年2月24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