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季方与盱眙黄花塘
时间:2025-02-21  来源:  字号:[ ]

季方(1890-1987),字正成,江苏海门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原主席、名誉主席,新四军老战士。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工民主党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并肩抵御外侮。农工党积极参与关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斗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发展而积极努力,走上了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并逐渐形成了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亲密关系。

1939年起,季方以“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的身份,动员苏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同新四军联合抗日。1940年,电请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接管苏四区,在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地区建立起抗日民主根据地,实现新四军苏北抗日部队东进至黄海边的战略目标,与战斗在冀鲁豫边区朱程将军(农工党党员,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5分区司令员,1943年9月,在山东曹县反“扫荡”战斗中壮烈殉国)在农工党内被誉为“北朱南季”。

1943年,敌伪对“通、如、海、启”地区第一期“清乡”扫荡失败后,季方收到新四军军部通知,奉命到安徽黄花塘(今属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新四军军部述职,请示机宜,随即留军部学习休整,参加整风,并参观、考察苏皖边区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关于季方到达盱眙黄花塘的时间,目前大部分的资料都记载为“1943年秋”,但查阅《新四军军史珍典》(杜虹主编,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8月21日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和季方司令员到达黄花塘,军部召开欢迎晚会。次日,粟、季即参加了华中局和军部的整风学习。”新四军一师参谋秦叔瑾也在《战地日记》中记载“8月22日,晚上军部开欢迎晚会,欢迎粟师长和季方司令。演‘大后方’生活片断(段)。”季方抵达盱眙黄花塘的时间应该为“1943年8月22日”。

在黄花塘军部,季方感觉氛围和环境“焕然一新”,军部的机构很简单,除参谋处、秘书处外,只有组织部、宣传部、卫生部、联络部。季方回忆,当时新四军军部在淮南地区新四军二师所在的淮南军区,周围有嘉山、天长、盱眙等县。军部所在的黄花塘,附近看不到地主富农的住宅,都是土墙茅屋。住所也都是自己动手盖的土墙茅屋。因为地瘠民贫,广种薄收,生产很落后,日伪在那地方捞不到什么油水,不很重视,环境倒比较安定。离南京只有二三百里之遥,敌人从没有来扫荡过,所以军部在那里的学习和工作是很正常的。军部的负责同志除陈毅军长外,还有张云逸副军长,政治委员饶漱石,组织部部长曾山,联络部部长潘汉年。第一师的政治委员刘炎也在那里休养。淮南军区的司令员是由二师师长罗炳辉同志兼的,他也住在黄花塘。一同到达军部的还有一位有名的新闻记者,沈衡老(沈钧儒)的女婿范长江。

据季方的警卫员郭凤岐回忆,1943年四五月间,季方同志要战士把暂时不用的东西及自行车等“打埋伏”,即把东西寄存起来,然后带领几个人到驻在安徽的新四军军部。军部的生活很艰苦,当地群众都很穷。群众和部队吃的都是杂粮,穿的也很破旧。季方同志不论对自己、还是对身边人要求都很严格,要求他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几件事对郭凤岐印象很深。有一次一位同志不慎将一只热水瓶打破了,郭凤岐去四科(管理科)领了一把新的,季方同志要郭凤岐送回去,说:“那个壳子还很好,去买一个瓶胆配上就可以了,能节约一点就要节约一点。”季方去军部时穿的一套棉军衣已经很旧了,冬天到了,四科要给他换一套,他不让,说:“棉衣还可以穿。”就让钱讷仁同志给他拆洗后仍穿这套旧的。夏季,军部每人发一套单军衣,并号召节约,如不要衣服,可以领几元钱。季方同志既不让领新的军装,又不要钱。郭凤岐说:“我的军衣还可以穿。”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季方住在刘炎、陈模夫妇隔壁。妻子钱讷仁和女儿季明(五周岁)本来也是随军流动的,由于组织上的照顾,季方一家一起到了军部,并将他们当为客人,像军部首长一样吃小灶,用饭盒子打回来一家人一起吃。一个大厨房,分大灶、小灶。负责同志吃小灶,两菜一汤,都打回自己的住所吃。一般干部战士都吃大灶,一菜一汤,在食堂用餐。军部机关分队为了解决给养问题,响应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生产分两类:一类是由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开荒,生产粮食;一类是把任务分给个人或几个人合作生产蔬菜,并规定生产指标。军部附近荒地很多,季方同志和警卫员一道在划分的地段开荒、翻地、积肥、种菜。季方既是一个劳动者,又是警卫员生产蔬菜的技术指导者。

季方弄来的西红柿种子,就教警卫员怎样育苗、施肥、种植。当西红柿长到一尺高左右时,开始分杈了,就教警卫员把分出的杈打掉,只留一个头,警卫员以为头越多结西红柿越多,不愿意打头。季方看警卫员坚持不愿打头,就和气地说:“咱们做个试验,我们共种了十行,每行八九棵西红柿,是否把九行西红柿的分杈都打掉,以后每长一个分杈就打了。留下一行不打,看看究竟哪种好?”警卫员都同意了。结果是打头的西红柿每棵都结二三十个又大又好的西红柿,而没有打头的结得又小又少。季方用这种循循善诱的办法来指导,给警卫员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1943年10月5日,季方陪同陈毅、张云逸、彭雪枫、潘汉年、范长江等人出席江淮大学全体师生在淮北仁和集(今属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举行的隆重的开学典礼。在前往淮北仁和集路过马坝(今属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时,欲与陈毅探望骆众亲(骆一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老同志,解放后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扬州市委第一届、第二届副主委)未果。

季方的妻子钱讷仁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曾就读于上海同德医学院妇孺产科系。此次钱讷仁随同季方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学习,并任华中局总门诊部医务主任、军直属大队部门诊所主任。军部环境比较安定,而工作更为繁重。钱讷仁所学专业是妇孺产科,对战争中许多女同志患妇女病,尤其害怕结婚生育,感同身受。战乱中她教孕妇危急时如何自救,鬼子扫荡时,王本英等同志就是躲在磨房中自己接产的。安定下来她就写文章、开讲座、办班,普及妇幼卫生保健及节育常识。她对干部、战士、老百姓一视同仁,不知救治了多少难产妇与重症患儿,使他们转危为安。他们至今念念不忘,有的还专门写了回忆文章怀念她,称她为“讷仁妈妈”。

季方回苏中前后,李明扬和陈泰运的部队合编一处向长江下游推进,李明扬任司令,陈泰运任副司令。黄桥决战,李、陈是守中立的,此后新四军一直把他们作为抗日友军,日伪扫荡他们时,新四军根据地就是他们的后方,可说是团结抗战的范例。但在日伪诱降、迫降下,在蒋介石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后,陈泰运却打起老中央军的牌子,勾结日伪,积极反共,肆意破坏抗日根据地,民愤极大。季方给他们写了一封公开信《致李明扬、陈泰运书》曾载于《苏中报》。

1944年春天,苏中区的反清乡斗争已基本胜利,四分区已改编为九分区,由梁灵光同志负责。组织上要季方回到苏中去做行政工作,原来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同志调做军事工作。季方在黄花塘军部除参加整风学习和自己阅读文件外,还可以时常听到领导同志的政治报告与军事报告。通过整风学习,季方认为工作作风有了很大改变,觉得阶级与阶级的关系划清了,敌我的关系也容易分辨了,同志之间的关系亦更团结友爱了。

季方颠沛流离,饱经战乱、戎马半生,难得休整,此番军部的学习更强化了他的辩证唯物史观,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

(作者:陈健,作者单位:盱眙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