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湖县金南镇卞塘街西卞塘河北岸的制高点上,青松翠柏之间,耸立着一座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纪念碑,纪念碑下安放着12位烈士的遗体,其中11位是无名烈士。每年清明时节,周围方圆数十里范围内的党团员和学校师生前往这里凭吊烈士、庄严宣誓,人们总会想起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新中国诞生的前夕,在农抗河东岸、地藏庵门前的一片坟地上,12位烈士与敌人顽强肉搏、浴血奋战,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的激烈场面。
1948年2月,华东野战军为加快收复淮南,牵制敌正规军,以支援山东战场的正面作战,由第12纵队司令员兼淮南军区司令员陈庆先、政治委员曹荻秋率第34旅旅部及第101、102两个团进入淮宝地区。从2月28日开始,先后攻打铜城、古城和十里长山,三战三捷,威震南京。3月18日,国民党反动派调集13个团的正规军和地方保安队,分四路对津浦路东地区进行梳篦式、报复性的大清剿,妄图将我34旅置于死地。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陈庆先率淮南军区机关和第100团一营以及当地军民,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坚持在高宝、天长一带,与敌军迂回周旋,有力地粉碎了敌人“长途奔袭,追寻主力决战”的计划。
4月下旬,部队转移到原天高县卞塘乡,陈庆先司令员电令先前奉命转移到津浦路西的第34旅101团甩掉尾随之敌,向其靠拢。4月26日,第101团终于由安徽天长杨村到石梁,再经小关向北,到达卞塘附近一带休整。5月1日,重新占领天长铜城的国民党第63师得知这一信息,饿狼似的向卞塘扑来。面对装备精良、被戏称“广西猴子兵”的正规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休整部队被迫向金沟河东转移。为了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100团某排副排长周汉武带领11位勇士,以农抗河为屏障,在农抗河东岸地藏庵附近,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从傍晚一直打到天黑,多次打退敌人进攻,死死地把敌人抵挡在农抗河西。气急败坏的敌人发现我军阻击火力不足,凭借猛烈火力,掩护一小股兵力从南面一华里多的地方过河,又经庙家祠堂迂回到我阻击阵地后面,对我战士前后夹击。我阻击战士不得不把主战场由农抗河东岸转移到地藏庵门前的乱茔地,借助坟头作掩护,抵挡敌人的前后进攻。生死关头,弹尽粮绝,周汉武等12位勇士临危不惧,英勇不屈,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拼搏。子弹打完了,拼刺刀;刺刀截断了,用枪托;枪托砸断了,打肉搏,鲜血染红了身上的衣衫,染红了脚下的泥土,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英勇壮举,令张牙舞爪的敌人肉跳心惊、望而却步,不得不借助阴雨和夜色连夜撤回铜城,从而保证了我军大部队安全转移。
第二天天亮,附近群众来到周汉武等12位勇士战斗的地方,看到的壮烈场面让他们刻骨铭心、终生难忘。12位烈士的脸上,因为枪伤、刀伤、抓伤、血痂、泥巴,已经分不清哪是鼻子哪是眼睛;身上因为血浆、泥浆,已经看不清衣服的颜色、身上的皮肤;在一个比牛车篷还大的洼槽地,因为他们在雨中与敌人搏斗,脚下的泥土踩成的泥浆可以糊墙;一个机枪手,一条腿被炸的离了位,人还在阵地上保持着射击的姿势;一个被拖了丈把远、背部被刺了两刀的战士,怀里还死抱着敌人的一只鞋子……
当时的金沟区委特地打了12口棺材,分别厚殓烈士遗体,并就地安葬在他们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从此,每年清明时节,附近群众都会自发地来到这里凭吊烈士,寄托哀思。1978年,原卞塘乡人民政府专门将12位烈士的墓址,从原地藏庵门前的乱茔地,迁至集镇附近全乡海拔最高的地方,并为烈士们举行了隆重的忠骨安放仪式,建立了高4.85米、寓意1948年5月为革命光荣牺牲的烈士纪念碑,让烈士们看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作者:高文玉,文章来源:“干部之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