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是当年新四军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这里是新四军参与创建的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四大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这里是新四军一师、二师、三师、四师、独立旅长期活动的重要区域,这里是新四军军部驻扎一地时间最长的地区,这里是众多新四军将帅跃马挥戈、奋勇杀敌的革命热土………
、
陈列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上的油画《浴血刘老庄》
红色血脉赓续传承,一批以连队集体、战斗英雄和城市命名的 “刘老庄连”“佳标班”“清江部队”等依然在部队续写光荣。
新四军在淮安的战斗历程
从1939年春季开始,为了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从各个方面挺进华中,开辟敌后战场,建立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4月,以钟辉为司令员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9月,改为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江华任司令员兼政委)南下开辟邳睢铜抗日游击区,并深入海属、淮属地区,组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即三团、八团、九团和第三梯队(淮河大队),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0月,罗炳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开辟以盱眙半塔为中心的皖东抗日根据地,接着逐步开辟高宝湖西地区。
全国各抗日根据地一览表
1940年8月初,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关于“苏北作为发展华中的突击方向”的指示,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所有我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南下开辟苏北淮海、盐阜区。8月中旬,南下八路军一部与新四军第五支队会师于运河以西的淮安宝应地区,共同开辟这一地区。9月中旬,黄克诚亲率纵队机关进入淮海区,淮海地区自上而下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1941年3月,张爱萍率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由泗县开赴洪泽湖地区,洪泽湖剿匪战斗后,成立了湖上抗日民主政权。至此,淮安敌后根据地基本形成。
1940年春,八路军一部主力南下挺进苏北
按现行区划,根据地涉及苏北、苏中、淮北、淮南4个战略区。新四军第三师、第四师、第二师、第一师、第六师及独立旅都在这个地区活动过,刘少奇、陈毅、张云逸、邓子恢、粟裕、罗炳辉、黄克诚、彭雪枫、叶飞、谭震林、张爱萍、张震、张鼎丞、陈丕显、方毅、韦国清、李一氓等都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由盐阜区移驻盱眙黄花塘,黄花塘地区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1943年于黄花塘军部(左起:曾山、陈毅、赖传珠、饶漱石)
抗战期间,新四军带领淮安人民多次粉碎了日伪军疯狂的“扫荡”“蚕食”,地方武装在抗战期间发展到1.5万余人。气壮山河的大胡庄战斗、刘老庄战斗、车桥战役、高杨战役、两淮战役等,都是发生在淮安大地上。其中刘老庄战斗更是彪炳史册,诞生了一个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英雄群体。
1945年9月,淮阴、淮安城的解放,标志着以“两淮”为中心的苏皖解放区大体形成。正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在这里建立起了稳固的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曾一度计划在国共和谈成功后移驻淮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华中军区先后在成立。抗战时的4块抗日根据地合并为苏皖边区。面对波谲云诡的复杂局势,根据党中央部署,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1945年9月从淮安带走了3.5万余名将士,赴东北开辟新的战场,占到当时我军在东北兵力的1/3。
苏皖边区政府政区图
1945年9月,淮阴、淮安城的解放,标志着以“两淮”为中心的苏皖解放区大体形成。正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在这里建立起了稳固的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曾一度计划在国共和谈成功后移驻淮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华中军区先后在淮阴城成立。抗战时的4块抗日根据地合并为苏皖边区。面对波谲云诡的复杂局势,根据党中央部署,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1945年9月从淮安带走了3.5万余名将士,赴东北开辟新的战场,占到当时我军在东北兵力的1/3。
从1946年6月开始,国民党军向苏皖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集结31个旅约27.2万余兵力,采取“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压缩”的方针,以两淮为目标,计划实施多路进攻。7月中旬,两淮地区硝烟弥漫,战火四起。面对这个严重形势,华中野战军组织开展两淮保卫战、涟水保卫战和宿北战役,有力地抗击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其中两次涟水保卫战,共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等部1.3万人,为我军以后在山东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四军在淮安战斗期间,众多新四军将领留下了精彩辉煌的历史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中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23人之多,副部级以上的有300多人;在淮安战斗过的我军将领人数也是非常之多,仅在1955年授衔少将以上的就有90人,其中元帅2人,大将4人,上将8人,中将28人,少将48人,可谓战将如云、将星璀璨。然而,我们也不能忘记,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里,淮安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8400多名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另有5万多名革命群众被敌人杀害。
参加两淮战役的部队向作战地区挺进,图为我军战士通过运河浮桥
新四军在淮安的重要纪念场馆
1.左家楼会议旧址
左家楼位于洪泽县仁和镇,原是“福祥昌”号商铺,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1941年6月,彭雪枫将军率领新四军四师转移到洪泽湖地区休整,于7月19日在左家楼召开了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1942年,左家楼曾作为“江淮大学”校部,校长韦悫。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等曾在这里作过报告。2003年3月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1943年1月10日,新四军军部暨中共中央华中局移驻盱眙黄花塘,直到抗战胜利,历时两年又八个月。期间,陈毅、张云逸等新四军领导人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反“扫荡”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并适时转入战略反攻,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86年10月,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被省政府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新建 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占地200亩,由新四军军部旧址、参谋处旧址、陈毅旧居、张云逸旧居、曾山旧居几部分组成。2005年,被国家14个部委公布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0年6月12日 ,由上海同济大学总体规划、东南大学设计,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新四军文化艺术馆对外开放。
3.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淮阴八十二烈士陵园)
始建于1955年,占地约480亩,园区内主要景点有八十二烈士墓、八十二烈士纪念碑、八十二烈士纪念馆、八十二棵青松林、壮志亭、红星广场、浴血刘老庄主题战壕、八十二烈士纪念林等纪念设施,成为集凭吊、游览、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式纪念园。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4.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旧址位于现淮安区委党校内,原建筑有东、中、西、南四座教学楼及礼堂,现存中楼、东楼和北小楼及礼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5年10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在淮安(今淮安区)成立。邓子恢为书记,谭震林为副书记。常委: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曾山、粟裕、刘晓。12月,又成立了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政委邓子恢。华中分局成立后,贯彻执行党的七大路线和方针,紧紧依靠广大军民,努力开创民主建设新局面,在民主政治、减租减息、生产救灾、土地改革、练兵运动等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重大成绩,为夺取华中自卫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
苏皖边区政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解放区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11月1日在江苏省清江市(今淮安市区成立),主席李一氓,副主席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时辖53个县,涉及江苏、安徽、河南三个省,辖区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覆盖的施政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建政提供了宝贵经验。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海南路30号,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展示面积5000多平方米,基本保存了当年苏皖边区政府的建筑原貌。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大门
在1945年9月的淮阴城攻坚战斗中,我军189名指战员英勇牺牲。烈士们安葬在城东南角的天心阁。1946年春,时苏皖边区政府兴建“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于今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晏园内。内战爆发后,纪念亭一度毁于战火。198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淮阴城解放40周年,市政府在原淮阴城南门革命烈士徐佳标牺牲处建立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该亭为仿古建筑,6柱,攒尖顶,高805米,亭中立有纪念碑。
新四军的重要战斗
1.开辟淮宝区的战斗(1940年8月中、下旬)
1940年8月中旬,黄克诚司令员兼政委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六八七团渡过洪泽湖赴盱眙县,于盱眙黄圩歼国民党顽军一部。随后,黄克诚到盱眙县莲塘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向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汇报请示工作。中原局命令八路军第五纵队一支队开辟淮宝地区。经半个多月的战斗,共歼韩德勤顽军两个团,平息了反动组织小刀会的骚乱,建立了淮宝政权。淮宝地区的开辟,巩固了皖东北根据地,造成了新四军开辟苏北地区的有利态势。
2.大胡庄战斗(1941年4月26日)
1941年4月26日,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从皖东北调至盐阜区途中,一营二连在淮安县(今楚州)大胡庄,遭到从涟水城出动的六七百日伪军的突袭包围。该连在敌军多于自己六倍的严峻形势下,临危不惧,奋起反击,经过半天战斗,毙伤日伪军100余人。战斗至下午,该连除一人生还外,其余82人壮烈牺牲,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献身精神。
3.郑潭口战斗(1941年9月20—21日)
郑潭口位于涟水东北30公里,是日伪在盐阜区的一个重要据点,守敌是伪军孙礼陶的挺进支队,共600余人。1941年9月20日19时,新四军三师八旅向伪军发起攻击。21日4时许,大新集日军佐藤小队40余人,纠集涟水保安队百余人增援,战况日渐激烈。二十二团团长张天云组织党员组成“奋勇队”,一举攻克被称为“模范工事”的日伪据点,伪支队长孙礼陶潜逃。此役共毙伪军300余人,俘伪军大队长徐庆同以下300余人。郑潭口战斗的胜利震慑了日伪顽军,使部队积累了攻击作战的经验。
4.刘老庄战斗(1943年3月18日)
1943年3月16日,日寇十七师团包围了驻涟水梁岔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第四连。面对强敌,四连机警地跳出了重围。3月17日中午,双方在淮阴老张集一带遭遇,激战至黄昏,四连突围转至刘老庄。18日拂晓,日寇继续围追,并以强大的骑兵队伍向四连阵地冲击。四连无法打开缺口,便誓死固守阵地,击退日伪的多次攻击,他们子弹打完后,便拆毁武器,焚烧文件,最后与日伪军展开肉搏,战至下午5点,终因寡不敌众,连长白思才以下指战员82人全部壮烈牺牲。此战毙敌170多人,伤200多人。
黄克诚的题词
四连被命名为“刘老庄连”
5.反“治安肃正”战(1943年10月初)
1943年10月初,伪淮海省绥靖长官赫鹏举就任后,即在淮涟边缘,安设了朱集、张集、丁集、王集、程集等据点,妄图有计划地推行日寇所谓“治安肃正”运动,在三个月内,占领苏北全境。为扩大反“扫荡”的胜利,粉碎日伪之狂妄计划,位于盐河以东的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涟东及淮安总队和位于盐河以西的新四军三师十九团、四支队及淮海总队奉命立即向敌人反击,决心在敌人刚刚出动时,即迅速给予打击。在盐河以西,10月8日四支队攻克朱集;19日,十九团强渡林桥;21日,四支队在吴老庄伏击日伪军;11月22日,四支队攻克涟水北浅集。在盐河以东,10月15日,淮安总队强袭了李圩,同日又袭击了河下镇。二十二团一部和师特务营袭击了大顺集。与此同时,苏北各部队主动出击,积极配合。经过两个多月的斗争,敌人苦心经营的“治安肃正”计划宣告破产。
6.车桥战役(1944年3月5日)
1944年2月,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向局部反攻转变,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粟裕和副师长叶飞,决心以一师主力及地方武装在涧河沿线发动以夺取车桥为中心的攻势作战。
3月5—6日,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师在以车桥为中心的淮安、宝应东乡广大地区组织车桥战役。参战部队为一团、七团、师教导团一营和三分区、四分区的泰州、江都、高宝地方部队,共有五个多团的兵力,并与新四军三师联系,以策应这一战役行动。5日凌晨,新四军主力和地方部队向车桥守敌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6日上午战役结束。此役歼灭日寇大佐以下465人(内俘少尉以下24人),伪军483人(内俘168人)。这次大捷,打通了苏中、苏北、淮南和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开创了华中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7.高杨战役(1944年4月19日—5月4日)
高沟、杨口地处东西六塘河岸,是淮海与盐阜军政交通必经之地。高沟、杨口有日伪军三十六师第七十二旅及地方武装2000余人。
1943年4月,为打击日军扫荡,四支队队长钟伟与指战员们研究反“扫荡”方案
为了打通盐阜、淮海两区交通线,并配合淮北反“伪化”斗争,淮海军分区第四支队和第一支队一部于1943年4月19日在涟水、沭阳等县地方民兵的配合下,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进行各个击破,一举攻克了高沟、杨口等14个据点,俘伪军第七十二旅办事处上校主任以下百余人,全歼守敌一个旅和一个大队,计2500余人,毙伤出援日寇140余人,缴获炮3门,轻重机枪11挺,掷弹筒33个,长短枪1164支。高杨战役的胜利,改善了苏北抗日斗争的局面,使日军以盐河为主的水陆交通线暴露于苏北军民的打击之下。
8.两淮战役(1945年9月6日—22日)
两淮是淮阴、淮安的合称。日寇宣布投降后,伪军继续盘踞两淮。新四军三师决定发起两淮战役。淮阴城驻有伪军潘干臣部二十八师、伪保安团、常备旅等共8000余人。1945年8月24日,新四军十旅、师特务团由高良涧、蒋坝等地向淮阴挺进。同时,射阳独立团、淮阴、涟水警卫团等地方部队也进军淮阴。9月6日完成对淮阴的包围后,三次向潘干臣发出通牒,均遭拒绝。下午2时,总攻开始,主攻部队二十八团首先突入东门,直插伪指挥部,师特务团、淮海新二团以及其他部队从南门、东门、西门突入城内。仅用90分钟即全歼守敌,被日伪统治六年多的苏北重镇淮阴宣告解放。是役毙伪师长潘干臣以下官兵和国民党新任淮阴县县长吴卫九等292人,俘伪军少将参谋长以下官兵8325人。缴获火炮10门、轻重机枪130挺、掷弹筒80具、长短枪5000支、汽车18辆、汽艇4艘、电台10部和其他大量物资。
淮阴战役结束后,新四军三师十旅及其他部队于9月13日迅速将距淮阴东南17公里处的淮安城(今楚州)包围。该城守敌苏北第三纵队吴漱泉部与伪政府李云霈的武装共6000余人。9月15日,七、八两旅抵达淮安接替十旅。22日8时总攻开始,经过30分钟激战,全歼伪军6000余人,吴漱泉当场被击毙。至此,淮安全境解放。
清江(淮阴)战斗结束后,新四军官兵在一起的合影
9.涟水保卫战
1946年10月19日—11月1日,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六师、第九纵队、第十纵队、第十一纵队、第十三旅(皮旅)、淮南六旅胜利地进行了涟水保卫战。在涟水城南门外和茭菱、钦工等地与进犯涟水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等部激战14个昼夜,歼敌7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胜利地掩护了华中后方机关的撤退转移。涟水保卫战期间,涟水、涟东两县全力坚持战斗,组织了两万多人的担架队、运输队,救护伤员、运送物资。此役我方伤亡6000余人,华中野战军十纵司令员谢祥军亲临前沿阵地,指挥部队阻击国民党的疯狂进攻,不幸中弹牺牲。12月3—16日,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二十八师一九二旅和桂系七师一部共5个旅的兵力,再度进犯涟水。华中野战军六师和淮南六旅奉命在涟水阻击敌人。战斗历时两周,到16日中午,我军撤出战斗,涟水城失守。是役歼敌4000余人,重创并牵制了敌人。涟水保卫战是新四军改变番号前的最后一仗,在新四军的历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作者:刘波,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