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铁血军魂光照千秋——纪念涟水战役胜利78周年
时间:2024-11-01  来源:  字号:[ ]

涟水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华中野战军投入兵力最多、战斗时间最长、战役规模最大,敌我双方拼杀最为惨烈的大仗、恶仗,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战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涟水籍著名军旅作家吴强以此战役为背景创作的红色经典文学《红日》,先后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一、战役背景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妄图重新占领解放区,一面高喊和平,一面却坚持内战、独裁、卖国的政策,于1946年6月26日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当时国民党拥有430多万兵力,其中正规军85个整编师约200万人,特种兵、海空军及后勤机关军事学校等约156万人,非正规军74万多人。还由于接收了投降日军100万人的全部装备和美国的大量援助,基本上是“飞机加上大炮”。在战争资源和工业方面,国民党统治区约占全国土地的四分之三,人口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人力物力资源都比较丰富。同时,国民党还控制着全国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拥有几乎全部近代工业,可谓实力雄厚。而全面内战爆发时的人民解放军总数为127万人,其中野战军只有61.3万,地方武装和后勤机关约66万人,和国民党相比,还不及国民党军的三分之一。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基本上没有外援,完全靠自力更生。解放区的经济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基本上没有近代工业,仍然是“小米加步枪”,明显存在着敌强我弱的态势。

骄悍的对手

 整编74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全部美械装备,训练有素,战斗能力较强,被誉为国民党“王牌军”。其阵容是:副师长蔡仁杰,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51旅旅长陈传钧,57旅旅长陈嘘云,58旅旅长卢醒,师长张灵甫更是一名久经沙场的悍将,非常具有军事眼光和胆略,进攻时善用炮火,敢于死战。这支部队非常受蒋介石眷顾,在国军序列中地位很高,被称为御林军。自信满满的张灵甫,认为苏北四县的我军盘桓、腾挪空间不大,兵力也不多,装备较差,进攻苏北应该胜券在握。同时他察觉到山东、华中两部主力有打宿北的意图,重心不在涟水一带,因此不顾上峰让74师回南京休整的决定,坚持打完涟水后再班师休整。

 在敌军74师的强势攻击下,淮南、宿迁、泗阳解放区相继沦陷,苏北战略要地、苏皖边区政府所在地淮阴以及淮安也先后失守,大片解放区变成了国统区。两淮失守,涟水的战略位置变得更加突出,成为联系山东和苏中解放区的 重要枢纽。

 两淮(淮安、淮阴)是华中解放区的首府,两淮失守后,国民党方面一片欢呼。蒋介石传令全军:“张灵甫不愧为模范指挥官。”“两淮既克,平定苏皖不远,希再接再厉,迅速扩大战果。”李延年更是大吹大擂:“国军像整编七十四师这样的部队不要多,只须10个,就可安邦定国了。”蒋介石原已准备调第七十四师回南京休整,但张灵甫已被蒋介石“备极嘉奖”冲昏了头脑,拍着胸膛说,“拿下涟水再说!”1946年10月19日,张灵甫指挥整编第七十四师等4个旅,志在必得地向涟水猛扑,企图攻下涟水,继续向东攻益林、阜宁,隔断苏北与山东两个解放区的联系,从而占领整个苏北。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竟狂妄宣称:“苏北战争已近尾声。”

我军的决心

 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阴谋,在陈毅主持下,于涟水陈师庵地区召开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研究两大野战军会合后协同作战方案和一切迎战准备。自张灵甫进攻以来,我军主力一度被压缩到运河以东的涟水、沭阳、盐城、阜宁一带,几乎被敌军所包围,苏中、苏北大部分城市先后沦陷,只剩下涟水、沭阳、盐城和阜宁4座城市尚在我军手中。当时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都移驻到涟水城南马厂、茭陵一带,如果涟水再失守,形势将更趋严重。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委邓子恢、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决心集结主力,展开阻击战,保卫涟水,歼灭74师。中央军委同意华中分局及华中军区关于保卫涟水的作战报告。

 涟水战役是华中新四军和山东新四军会合为华东新四军的第一仗,9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陈毅:“两军会合,打第一仗必须打胜”, 全军上下斗志昂扬,坚信首战必胜。10月14日,粟裕在前线指挥部驻地樊卜庄召见十一纵15团团长李士怀,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守住涟水城”的任务。

 二、战役经过

 涟水保卫战,先后进行了两次,统称为涟水战役。

 第一次涟水保卫战(1946年10月19日—11 月1日)。粟裕为前线总指挥,指挥部设在涟水城北15里的樊卜庄。参战部队由华野一师和第 六师、第九、第十、第11纵和皮旅等28个团组成。1946年10月17、18日,张灵甫将两淮防务交与整编28师接替后,19日即率4个旅共3万余兵力,分东中西三路对涟水城实行正面包围。

 东路经淮安的席桥向顺河集、茭陵进攻,威胁涟水城左侧;中路由马厂经钦工向北,直扑涟水城正面;西路由王营沿废黄河、盐河之间狭长地带向带河镇、大关推进,直扑涟水城西门。涟水县城南门外有一条废黄河河道,河道与城墙间有三道堤坝,我军10纵与11纵固守三道河堤。

 张灵甫一开始将兵力集中于涟水城正面废黄河河套地区,企图突破废黄河北岸大堤,速战速决,占领涟水。敌军在炮火掩护下,强渡废黄河,我军英勇阻击,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但仍没挡住敌人的进攻。涟水南门渡口失陷,敌我双方在涟水城外第一道大堤上展开了激战。

涟水朱码樊卜庄指挥所

 张灵甫将手下3个旅一字排开,向河堤发动猛攻。敌军炮火相当凶猛,连打了两天,三道河堤防线被突破了两道,先头部队已经接近城墙。我军在城内西南角妙通塔上架设了两挺重机枪,四门平射炮,控制了全城制高点。面对废黄河边大片开阔地,塔上的重机枪发挥了居高临下的火力优势,不断阻击和击毙一批又一批强渡废黄河之敌。张灵甫恨得咬牙切齿,下令集中所有火力对准妙通塔,尽管发射大批炮弹, 但宝塔依然完好无损,而敌军却损失惨重,还被击落了一架飞机。

 涟水城危急。根据前指“坚决守住”的命令,十一纵成钧司令员命令做好巷战准备,要求不惜任何代价,将敌堵在城下。战斗进入白热化程度,在我军顽强反击下,敌人因伤亡较大,暂时停止了进攻。我军守城部队11纵15团(团长李士怀,政委殷绍礼)一营400多人,血战7天7夜,只剩下50多人。

 24日晨,我第一师(司令员粟裕)、十三旅 (皮定钧旅长)、九纵(张震旅长)奉命到达涟城城郊指定阵地等待伺机发起进攻。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仍然是涟水城南门至谷嘴、大关废黄河大堤。从24日凌晨至下午4时,敌数次进攻均被击退,退守滩头阵地。华野前指命令我军于24日夜,对北岸之敌进行全线反击,经数小时激战,敌军损失惨重,大部队溃退至河南岸,敌军两个营被包围于吴庄,南门大堤全部为我军控制。25日拂晓,我军攻克带河镇。

敌前线指挥官张灵甫不甘心失败,于25日晨,集中兵力、火力,对涟水城再次发起总攻。国民党军在十余架飞机和密集炮火掩护下,乘十九只橡皮船渡河,连续不断地向我城南发起冲锋,重新占领北岸第一道大堤,向第二道大堤涌来,企图全力突破南门阵地。我军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奋勇抗击,连续击退敌人八次进攻,牢牢控制着二、三线阵地。25日傍晚,我军全线出击,敌军死伤千余人并连夜溃退至茭陵地区。我军集中力量围歼北岸桥头堡和吴庄的顽敌。在我军猛烈打击下,桥头堡守敌阵亡200余人,敌营长、副营长均负重伤,狼狈逃回南岸,固守在吴庄的约一个团敌人,亦于27日晚被我军全歼。至此,废黄河北岸之敌被全部肃清。

 全面反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将74师消灭于城南河套地区,28日,华野司令部下达了向城南出击的命令。30日夜晚,我军攻克茭陵,全歼守敌一个加强营并收复孙大庄、高家荡。31日夜晚,十三旅强攻徐家荡,敌军伤亡惨重,残部于11月1日晨向钦工逃窜。我军分多路向钦工、马厂方向追击。敌一九二旅旅长曾振如惊弓之鸟,置74师于不顾,率残部逃往淮安。敌全线崩溃,张灵甫急急忙忙带领74师逃回淮阴,第一次涟水保卫战胜利结束。

第一次涟水保卫战从10月19日开始至11 月1日结束,历时14天,共毙伤俘敌9200余人,其中整编74师6000余人,整编28师一九二旅 3000多人,被击毁击伤敌机各1架。

 我华中野战军主力为夺取这次战役的胜利,亦伤亡6000余人,久经考验的优秀指挥员十纵司令员谢祥军光荣牺牲。第一次涟水保卫战,打击了敌军攻占我华中首府两淮后的嚣张气焰,扭转被动局势,为坚持华中、坚持苏北、夺取最后胜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陈毅将军在祝捷宴会上即席赋诗曰:美酒香飘云天外,南征北战壮我行。我军痛饮高沟酒,定叫中华属人民。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1946年12月3日-16日)。该役由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指挥,参战部队为六师(谭震林兼师长和政委,副师长王必成,副政委江渭清,参谋长杜屏)和第十纵队(司令员陈庆先、政委刘培善、副司令员常玉清、参谋长吴肃、政治部主任孙克骥)。74师在第一次进攻涟水失败后,蒋介石企图尽快“结束苏北战争”,实现在山东与我决战的目的,于11月下旬,又集中28个旅的兵力,分四路同时向盐阜、淮海、鲁南地区发起进攻。

新四军华野、山野在陈毅司令统帅下,根据中央军委“确保华中,巩固山东”的指示和从侦察得来的国民党军认为新四军主力仍在涟水地区准备迎战的敌情,判断国民党军在拼命进攻盐城、涟水的时候,宿迁方向之敌,可能趁隙分路进击,决心集中24个团的兵力,由陈毅司令员 组织宿北战役,将由宿迁出犯之敌歼灭于宿迁、沭阳、新安镇三角地区。

12月初,国民党军首先向盐城进攻,粟裕领兵赴益林、盐城作战。进攻涟水的国民党军吸取第一次进攻涟水的失败教训,隐藏了主攻方向。表面上74师的五十七旅和28师的一九二旅仍从淮安出发,向王家口、谢家荡、钦工方向发起正面进攻;其主力则隐藏在王营、悦来集一带集结伺机进攻。

12月3日上午,正面之敌向王家口、谢家荡、三堡发起进攻。激战两日,至4日晚,王家口、谢家荡、三堡被敌占领。为了从被动中争取主动,我军采取以攻为守,连续反击战法。但由于准备仓促,对敌情判断有误,因此在进攻兵力上未能形成优势,攻击一夜未能奏效,加之敌援兵又到,我军遂撤出战斗。6日,敌军继续北犯,占领徐家荡、力马庄。我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于顺河集、蒋家庄、大童庄、大孙庄、高家荡地区,构筑了以村落为依托,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有纵深的阻击阵地。在战术上,采取全面部署,重点守备,将机动力量隐蔽集结于阵地内,抓住机遇,发挥近战特长,实施强有力的反冲击,把进攻之敌消灭于我军阵地前。从8日至14日,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我军在蒋家庄、大董庄、高家荡等地区予敌以重创,有效地将敌阻滞于涟水城南地区。

 正当我军第六师在涟水城南地区与正面进攻之敌鏖战的时候,隐藏在王营的西路敌军三个旅在空军配合下,于14日突然由王营、悦来集向带河镇、大关方向发起猛烈进攻。我军与敌激战七个小时,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终因敌众我寡,伤亡过大,弹药消耗殆尽,黄昏时阵地被突破,新渡口被敌军占领。同时敌军一部进入带河镇,与我军展开拉锯式争夺战。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我军退守城西南二线阵地。敌军乘机连夜向城西大关攻击。我军与敌军激战至15日黄昏,敌突破大关侧背大堤,后经10余次反复争夺,我军重新巩固了大堤阵地,封锁了突破口。敌军伤亡惨重,被迫停止了进攻。

 16日拂晓,敌集中兵力和炮火向大关和大关南大堤发起总攻,废黄河南岸之敌亦以猛烈炮火轰击我军城西阵地,上午8时许,敌军占领大关,逼近西门;五十八旅突破我大堤阵地,进逼涟水城南门。我军转进城内固守,与敌展开激烈巷战。但终因敌众我寡,不得不撤出涟城,从茭陵渡废黄河向北转移。张灵甫得了一座空城。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历时两个星期,歼敌4000余人,我军亦伤亡了4000余人。这次我军未能粉碎敌人的进攻,其主要原因,一是敌我力量悬殊过大;二是对敌人主攻方向判断有误;三是准备不充分,部分指战员有轻敌思想。但是 我军以劣势装备,英勇顽强地抗击精锐之敌14 个昼夜,不仅重创了进攻之敌,而且牵制和消耗两淮方面的国民党军主力,保障了宿北歼灭战的顺利展开,打乱了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部署。张灵甫哀叹:“涟水两仗,使本军元气大丧……”半年后,74师在山东孟良崮被全歼,张灵甫被击毙。

 1955年9月,粟裕被授予开国大将衔,一代战神王必成、饶守坤、成钧、张震、皮定钧被授予开国中将衔,李士怀、孙克骥授开国少将衔。他们的个人回忆录和相关军史,均详细记述了涟水战役的实况。

 三、铁血军魂

 涟水战役烈士英名墙,铭刻着在涟水战役中牺牲的976名烈士的英名(排以上干部268 名,战士708名),这只是众多牺牲烈士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烈士的英名已无从查考。

十纵司令员谢祥军

十纵司令员谢祥军:排在英名录首位的谢祥军烈士,是涟水战役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时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他1914年出生,湖北大悟县夏店田圃坦人。早年积极追求进步,向往革命。1930 年参加红军,次年入党。曾任红四方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反“围攻”和长征。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一次战斗中,他腿部受重伤,由于缺医少药,伤口感染溃烂,生命危在旦夕。为了保全他的生命,医生决定锯掉那条伤腿。谢祥军得知后,向军长罗炳辉苦苦哀求:“我是一个战士,没有腿就不能上战场。我宁可不要生命,也不能不上战场。”最后经医生千方百计地治疗,终于保住了那条伤腿,并得以重返战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谢祥军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工作,担任抗大5分校校长、5分区司令员。1946年夏,担任华野十纵司令员。第一次涟水保卫战中,张灵甫打仗虽然凶悍不畏死,但一直留着后手,手中一个整旅始终没动,只以51旅、57旅、192旅猛攻。所以我军虽然击退张灵甫的进攻,但精疲力竭之余,考虑到对方还有一个战力较强的预备队,并未发起反攻。谢祥军烈士眼见战事呈现胶着状态,心中十分焦急,24日清晨时分,亲自来到第84团前沿阵地,举起望远镜观察敌情,不幸被敌人的狙击手击中腹部,在送往后方医院的途中因失血过多牺牲,年仅32岁。陈毅和粟裕得知噩耗后万分悲痛,委派十纵副司令员常玉清和政治部主任孙克骥策马从前线赶来与战友告别。为了稳定军心,要求严格保密、密不发丧,就地下葬于板桥。直到1959年,组织上才为他补开了追悼会。

 英雄团长徐绍荣:1914年出生,湖北英山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入党,1945年9月任16旅51团团长。两次参加涟水保卫战,于 1946年12月6日在第二次涟水保卫战中牺牲。

 屈祖发:十一纵十五团副参谋长,于第一次保卫战中牺牲。

 英雄排长邢献良:邢献良是十一纵十五团一营二连三排排长。1946年10月22日,张灵甫集中所有火力向我军城南废黄河南门渡口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炮弹像暴雨一样向我军阵地倾泻下来。阵地上,浓烟滚滚,尘土飞扬,一片火海,地堡坍塌,战壕被犁平,战士被泥沙埋没。三排指战员,在排长邢献良指挥下,从泥沙中挣扎起来,连伤口都来不及包扎又投入反击。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铁镐、枪托与敌人拼搏。一场惨烈厮杀后,空旷的阵地上只剩下身负重伤的邢献良和一个刚补充进来不久的新战士,他们手中的武器也仅剩下一挺已经没有一粒子弹的机枪和两枚手榴弹,敌人从远处一步步逼近,新战士爬起来想把邢献良背出阵地,但邢献良两眼一瞪,夺过战士手中的手榴弹,抓起身边的机枪,对新战士说“拿着,快撤,把阵地要失守的消息立刻报告营长”。战士没有接枪,哭着说道,“排长,我们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邢献良坚决地说“不行,你撤,我掩护”。战士没有动身,邢献良急得握紧拳头,厉声喝道:“命令你带上机枪,找营长去”。战士只得含泪接过机枪,离开阵地。邢献良左腿负伤,鲜血正顺着裤腿不停地流淌着,看着身旁一个个倒下的战士,他心中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愤怒,望着即将靠近的敌人,他俯下身子,把仅剩的最后两枚手榴弹藏在怀里,食指紧扣住导火索的铜环,等敌人靠近时,他立刻拉断导火索,在一声巨响中,邢献良和1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那名新战士是当时三排阵地上唯一生还的人,那挺被邢献良看得比自己生命还珍贵的机枪,一直在这个连队保存了很久,人们一看到它,就会想起邢献良以及他的英雄事迹。战后评出了茅永年、侯德友、刘仁香、杨辛农等多名一级战斗英雄。另有郭友仁等20余名营级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

 四、全民支前

 两次涟水保卫战期间,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动员民众参军参战。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参加各项支前工作。两万多名青壮年参加担架和运输;妇女连夜做军鞋,制干粮;民兵和儿童团在各交通要道站岗放哨;1万多名学生奔赴前线宣传和慰问伤病员。为了保卫涟水,全县人民全力以赴,不惜牺牲一切支援前线,与新四军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涟东、涟水两县委成立后勤指挥部,为了在废黄河二塘渡口架桥,在涟东一区区委书记王秉同的带领下,组织民兵集中木船6只,牛车4辆和2万根树桩、门板、4000只蒲包,用三天时间完成废黄河架桥任务。涟城二塘村民管仲华,献出家中木船、门板和树棍为架桥出力。后方成千成百的干部踊跃带头上前线,亲自抬伤兵,运粮草,涟东徐集区吴区长,只要派出担架队他就带头上,到前线几天几夜不睡觉,不仅嗓子熬哑了,两只眼也熬得通红,但还是拼命干。严码村民兵中队长钟锦文,是一个浑身有使不完劲儿的庄稼汉,庞墩接火时,他一个人摸上去,不慌不忙地背起一个伤兵,一口气背下火线六七里。在路上,他自己还从腰里掏出仅剩的一点钱,买梨给伤兵吃。

 阜东区医生李济民在九月底主动报名上前线服务,老婆拉住腿不让他走,他激昂地说:“医生是救人的,大家同心合力,自卫战争才能取得胜利,我们老百姓才能得救,死也光荣”,包袱一拿头也不回地就直奔前线。涟水县500余教师和1万余儿童学生也积极支前,在伤兵医院里整天的忙碌,当黄庄学生第三次送慰劳品时,伤员同志激动地说:“小朋友,等再打两个大胜仗后,我们再接受吧。”当军队到时,学生们便把红红绿绿的彩门都撑起来,“欢迎我们的部队”“消灭反动派”等标语四处可见。每隔一段距离还设茶水站,亲自倒茶给指战员们喝。涟水中学罗希白主任带病三天两夜未休息,完成了一所可供万人补给的油盐供应站。高沟区的300多名学生在三天内,弹好2000棉花给部队做棉衣。苏北文工团的50余同志除了在各县后勤总队轮流演戏外,还成天地写剧本、排戏,并留几位同志在后勤司令部编办《后勤报》等来提高群众政治认识。岔庙乡洪滨村周永立,灰墩乡徐宋村徐绍云为运送伤员,6天数十次往返于战场与后方包所,被评为支前模范。

 军民同心,不仅为涟水保卫战提供了后勤保证,而且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调动了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为搞好后来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的后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涟水保卫战,是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实施的,是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和苏北地区广大干群共同谱写的一曲人民战争的壮丽凯歌。它记载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丰功伟绩,记载着为保卫涟水前赴后继、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广大指战员的可钦可佩的英雄业绩,记载着涟水人民全力以赴、不惜牺牲一切支前的历史功绩。为了纪念涟水战役,陈毅元帅的题词是“烈士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永远为人民所纪念”。国防部长张爱萍的题词是“英勇顽强、保卫古城”。张震的题词是:“两次涟水保卫战,痛击国民党74军、28军的先烈们永垂不朽。”

 五、烈士丰碑

 为了深切缅怀和纪念在涟水战役中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在1951年到2016年间,涟水县委县政府曾多次兴修、改造涟水战役纪念设施。1953年,在五岛公园东小岛上(现在的丰乐岛)修建了涟水保卫战烈士纪念碑,1969年迁至涟水烈士陵园,在此兴建了涟水保卫战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名由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涟水保卫战革命烈士纪念塔”。1988年又拆塔重建了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的寓意激励后人护卫我中华。纪念碑总高30.4米,由台基、碑座、碑身三部分组成。台基分两层,第一层台阶为七级,象征着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参战的华中野战军1师、6师、9纵、10纵、11纵、13旅、淮南六旅等七支部队,第二层台阶为三级,象征着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参战的6纵、淮南六旅、7师一部三支部队。碑身高28米,象征着参战部队28个团,碑顶正面的四条竖杠,寓意着“新四军”的番号。碑身正面上“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九个金色大字,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

 涟水战役,事关华中作战进程,是在国民党军占领淮阴和淮安后关系华中和整个华东战局的重要战役,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步高,文章来源:“涟水政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