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新四军、八路军共同开辟三河以北抗日根据地
时间:2024-10-18  来源:  字号:[ ]

1940年3月半塔保卫战胜利后,新四军第四、第五、第六支队向东推进,陈毅率江南新四军一部北上,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共同开辟包括淮(阴)宝(应)地区在内的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第5支队司令员  罗炳辉

淮宝地区驻有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第三十三师,还有封建色彩很浓的地方武装小刀会。1940年7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决定,集中新四军第五支队八团、十团,第四支队七团,由罗炳辉、周骏鸣、张劲夫、赵启民组成前敌指挥部,向三河以北进军,开辟淮宝地区。7月上旬, 与淮属运西工委联系后,召开党代会进行动员部署。会后,第五支队八团、十团从天长县铜城附近出发,相继进驻三河南岸的黎城地区;第四支队七团亦于7月中旬开赴黎城一带与第五支队会合。很快,前敌指挥部成员与三个团的指战员, 全部集中到黎城地区整训,深入贯彻支队党代会精神,进行军政训练,帮助群众生产救灾。同时侦察敌情,搜集船只,演练渡河战术技术,抓紧做好北渡三河的准备。

8月1日,部队在黎城街西的金家大塘举行声势浩大的阅兵式和纪念“八一”建军节晚会。会后,分三路进入渡河点隐蔽。2日夜,发出强渡三河、向淮宝进军的战斗命令。第一路隐蔽集结在郑岗的十团,首先从郑家渡强渡成功,迅速占领三河北岸的高集,又立即向新集追击前进,前敌指挥部也随十团推进到新集;第二路隐蔽集结在衡阳滩的八团,从衡阳渡强渡,登陆时遭到抵抗。经过激战,击溃顽军,3日拂晓登陆成功,并迅速向新集推进,与前敌指挥部和十团会合。第三路七团作为二梯队,在三河南岸高宝湖西的金沟、银集一带警戒,阻击宝应援敌,保障渡河部队右翼安全。在八团、十团渡河成功后,七团也迅速渡河,进抵新集。与此同时,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六八七团也从蒋坝进入淮宝地区。四个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并肩推进。

开辟淮宝的新四军、八路军与韩顽作战势如破竹,但与韩德勤收买利用的小刀会斗争,却颇费周折。小刀会扬言自己“刀枪不入”,他们分散为民,聚集成股,遍及全淮宝地区,实行联防,能集中起成千上万的大股一起行动。除少数反动首领外,会员多是受蒙骗的群众,为国民党顽固派所利用。

8月3日拂晓,新四军第五支队刚过三河,小刀会便吹起牛角号示警, 一时间十里连角,很快传遍淮宝各地。他们利用“青纱帐”作掩护,突然袭击,砍杀新四军通讯员、炊事员多人。小刀会头目指挥会员,胸挂黄色符带,满脸杀气地排成几列,挥舞大刀在阵前,后边几千会员齐声高喊“刀枪不入”“老祖保佑”,紧紧跟随。他们对新四军喊话全然不听,疯狂地向新集冲杀,并动手夺取枪支。在万不得已情况下,罗炳辉命令部队对其头目和亡命之徒开枪还击,击毙数人。会员们一见符咒不灵,刀枪直入了,立即作鸟兽散。此后,新四军进至赵集、南甸、双沟、仁和、万集、黄集等地,对小刀会的扰乱都是惩治首恶,对受蒙蔽的群众则耐心开导。加之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终使小刀会全部瓦解。新四军、八路军复与韩顽激战,歼韩顽主力两个团,其余部逃往运河以东。8月底,淮宝全境基本解放, 使三河两岸连成一片。淮宝地区,地处淮阴、淮安、宝应、盱眙几县的边区地带。这块地区东濒大运河,连接苏中;南临三河,与淮南毗邻;西滨洪泽湖,同皖东北接壤;北至两淮,扼苏北之要冲,是联系淮南、淮北、苏北、苏中地区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金湖地区的三河以北部分,就在这片地区之内。

开辟淮宝的军事斗争刚刚结束,苏皖边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淮淮宝泗工委和淮淮宝泗联防办事处,派陈云龙任工委书记,李斌任办事处主任。9月上旬,日军对淮南津浦路东地区进行“扫荡”,为了集中兵力还击敌人的进攻,七团、八团暂时撤离淮宝。9月中旬,新四军第五支队又奉命回淮宝地区工作,经支队政治部和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批准,成立中共淮宝县委,驻岔河镇;周爱民任县委书记,沈策任县委组织部部长,曾子坚(女)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成立后,就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讨论,一是研究区域划分问题;二是研究建立淮宝办事处和区级党政机构;三是研究解决缺少干部的问题;四是讨论建立淮宝独立团和区队等地方武装;五是研究建立农民抗日联合会、妇女抗日联合会、青年抗日联合会等群众组织问题。

9月下旬,在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和淮宝县委的主持下,召集当地知名人士和开明绅士开了淮宝临时参议会。会后,将淮淮宝泗联防办事处改为淮宝办事处(相当于县级政府机构),隶属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李斌任办事处主任。办事处下辖的盱宝、高良涧、仁和、万集、黄集、南甸6 区和岔河、蒋坝两镇,成立了区(镇)委、区(镇)署(公所)。党政机构建立后,在岔河镇召开了淮宝地区第一次参议会,研究各项工作,并作出相应的决议。

金湖的三河以北地区,当时为淮宝县的仁和区,区署驻仁和镇,1940年12月,淮宝县委决定撤销仁和区,设置吕良区,区署移驻吕良镇,区委书记蓝冬(女,又名陈琼),区长唐益三。吕良区下辖白马湖避沉沟以西、草泽河以南、三河以北14 个乡。

张集及其以东一带因洪水破圩,无路可通,故直至1941年3月28日, 驻扎在淮宝的新四军二师五旅十四团的一个营越过避沉沟,进抵张集镇, 肃清该地的反动武装。4 月,成立张集镇公所,暂归吕良区管辖,下辖8个保,85个甲,约6000人口。

1941年8月,从吕良区中划建南宁区,区署驻南宁乡,下辖应集、瓜泽、瓜白、潘万、南宁、高集、新集、新宁8个乡。1942年6月,建立淮宝县东湖区,因该地区地处淮宝县境东部,三面环湖(宝应湖、白马湖、泗湾湖),故名东湖。区署驻张集镇,下辖张集、倪行、闩圩、郑圩、合意、新民、渔民7个乡,35个村(其余顺河、复兴、杨桥、严荡、刘滩等乡为游击区)。全区约2万人口,滩地、水面和农田近百万亩。

东湖区与宝应敌伪据点相距很近,加之湖中土匪经常前来骚扰,对淮宝抗日根据地威胁很大。为了进一步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东湖区委、区署在领导发展生产、减租减息、参军支前等根据地建设各项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武装斗争和武装建设。1942年6月,淮宝县委决定成立东湖区水上大队,由区委书记汪石川兼任大队长,汪少堂任政委。通过发动群众献船献枪,动员青年报名参军。不久,拥有17条钢板划子,近200支枪,下辖2个连,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到宝应和氾水附近,基本上控制了宝应湖、白马湖等水面,有效地保卫了淮宝地区的安全。水上大队曾多次与周围的敌、伪、顽、匪作战,显示了较强的战斗力。如1942年秋,水上大队配合县团武装主力,对盘踞在山阳沟以东的小董庄伪军据点发起猛攻。仅一个多小时激战,歼俘伪军30多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30多支,并处决了作恶多端的伪军连长严傻子(严少先),还彻底平毁了山阳镇南新围子,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三河以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使淮南、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连成了一片,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文章来源:“金湖史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