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给战斗英雄以烈士之名——徐佳标烈士追认始末
时间:2024-09-23  来源:  字号:[ ]

徐佳标,黄克诚大将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及他的名字,新四军3师政治部专门为他创作了连环画。他是第一个登上淮阴城南门,把红旗插上敌人城头的人,是用胸口堵住敌人机枪眼的英雄……为了纪念徐佳标,淮阴城南门被命名为“佳标门”。然而,徐佳标烈士却多年来没有登记在烈士英名录,经过史志部门的不断走访、求证,终于为烈士正名。

国恨家仇,愤而参军,苦练杀敌本领

1926年,徐佳标出生在江苏省灌云县一户贫苦农家。为了抵债,12岁的他就给地主放牛、割草、挑水,经常遭受毒打,吃不上饭,只得找野菜充饥。

1942年,日本鬼子在苏北“扫荡”,徐佳标的父亲被日寇抓去造炮楼,在一次肩扛木箱过桥时,体力不支,连人带箱掉进河里,被鬼子活活打死,连尸体都没找回。为了儿子不落入敌人的魔掌,徐母带着佳标冒着雨雪连夜逃出家门,离乡背井,沿途乞讨。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母亲带着徐佳标一边讨饭,一边寻找新四军。

找到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特务营二连后,母子俩双双跪下,恳求部队接收徐佳标。当时只有16岁的徐佳标,身体瘦弱矮小,被分配到炊事班工作,但他一直要求到战斗班(排)去。平常一有空就参加射击、刺杀和投弹等训练。在新四军这个革命大家庭里,在领导和战友们的关怀教育下,徐佳标的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很快便入了党,当上了班长,成为连队的骨干。

1944年11月7日,新四军第三师成立特务团。徐佳标所在的连队被编为特务团三营七连。徐佳标靠着平常的刻苦训练,从而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杀敌本领,这为他在战场上勇战顽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庆祝阜宁解放大会

1945年4月24日,在苏北抗日根据地乃至华中首次攻夺敌占县城的阜宁战斗中,徐佳标一人先后夺得两挺机枪,奇迹般地解决了敌人的机枪阵地,师部授予他“阜宁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同年5月,徐佳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调往九班当副班长,后任五班班长。

血火锤炼,奋勇杀敌,舍身堵机枪眼

日本宣布投降后,新四军三师向津浦线南段挺进。1945年8月31日,师指挥所决定攻打淮阴城南门,部队展开攻城准备和训练。徐佳标与副班长刘学清率领全班战士演习攀高、爬梯、投弹等攻城战术,他们把刺刀、枪膛擦得铮亮。

指挥所决定:一、三营为主攻营,七连为主攻连,二排为突击排,五班为尖刀班,班长徐佳标将率全班首先登城。徐佳标接到任务,抱定杀敌报国的决心。

9月6日下午三时,新四军三师发起对淮阴城的总攻。在轻重机枪及迫击炮火力掩护下,突击连飞快通过护城河城门桥,抵至城墙下,火速将梯子架在城上。只见五班长徐佳标手拿红旗,迅速登上梯子攀登城墙,敌人在上面用力推他、打他,阻止他上城。徐佳标双手紧紧抓住城墙不放,拼命往上爬,不幸受了重伤。突然,他发现身右侧敌机枪又响了,封锁住护城河上的桥,使我后续部队无法通过,切断了突击班与后续部队的联系,看到战友们纷纷倒在敌人的枪下。在万分危急的关头,伤势严重的徐佳标十分吃力而又艰难地把身体向右移动,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关枪眼,敌人的机枪顿时成了“哑巴”。后续部队迅速通过了护城河桥,冲进城内消灭了敌人。

徐佳标登城战斗图

 徐佳标上身趴在城墙上,两条腿耷拉在城墙外侧,红旗在他身旁飘扬。我们的钢铁战士永远挺立在淮阴城南门上。战后整理烈士遗体时,只见烈士的身体中了无数枪弹,骨头和内脏都被打穿了,牺牲时年仅19岁。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淮阴城南门命名为“佳标门”,徐佳标所在的七连五班被命名为“徐佳标班”,三师指挥部和师党委追授徐佳标同志为“淮阴战斗英雄”称号。

驻守海南的徐佳标班

走访求证,军地合力,烈士英名终铭记

“战斗英雄徐佳标是我二爷”,2014年,家住灌云县板浦镇罗圩村(后划入海州区)村民徐育刚碰巧看到徐佳标的事迹,想起了自己的二叔徐佳标。

淮安党史部门联合报社、地方志部门的同志对此事进行了求证。但令人意外的是,1982年10月江苏省民政厅印制的《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厚厚三大本中,竟然查不到徐佳标这个名字。2014年,国家刚设立了“烈士纪念日”,探寻英雄的出处,给他应有的“名份”,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当代人继承先烈遗志且发扬光大的需要。

在《黄克诚回忆录》《新四军战史》等资料、史料中都记载徐佳标是灌云人。在板浦走访期间,村支书刘廷奎回忆,徐守元老人曾经对他讲过,徐佳标离开家乡之前是帮人家扛盐的,他的父亲死在日军手里,后来日军要抓徐佳标去顶替父亲做工,徐佳标才偷着跑走了。后来有人说是去投“八路”“小鬼队”去了。颜文世老人说:“我就住在他家前面六七十米的地方,见过他,他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黑瘦。他在家里排行老二,兄妹四人,两男两女,老大徐佳生是1921年生的。小时候我们一起玩过,他比我大七八岁。”通过走访,基本可以确定,烈士家乡找到了。

当时面临一个烈士认定的问题,虽然历史资料完备,但为什么徐佳标不在烈士名册呢?这有特定的历史原因:从部队来讲,其生前所在部队新四军第三师在1945年9月22日打下两淮(现清江浦区和淮安区)后,28日就在师长黄克诚的率领下奔赴东北战场。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前身为新四军第三师)赴朝作战,不可能为徐佳标申报烈士。从家庭来讲,徐佳标牺牲时年仅19岁,既无妻子又无子女,从参加新四军后(板浦是日伪占领区)就与家中失去联系,且徐佳标亲属为目不识丁的农民,查找中缺乏原始资料。从史志部门来说,早就把徐佳标视为烈士。1985年9月,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淮阴市人民政府在当年淮阴城南门建“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碑文上第一个烈士名字就是徐佳标,认为是当然的烈士。

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

诸种因素作用下,徐佳标没有登记在烈士名录。为此,2014年底到2015年初,相关人员到省民政厅专题汇报,也得到徐佳标的老部队39军的大力协助,终于灌云县民政局出具确认徐佳标烈士证明,名字录入中华英烈网“烈士英名录”,在灌云县烈士陵园为徐佳标烈士修墓并增加徐佳标事迹材料。

(作者:刘波,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