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车桥战役胜利80周年。80年前,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在淮安车桥地区组织发起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攻坚打援并举,取得辉煌战果,是1944年以前我军在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最多的一次,使淮安以东纵横50余公里的地区获得解放。此战的胜利,进一步改善了苏北、苏中的斗争局面,揭开华中局部反攻的序幕,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车桥战役油画
一、战役背景
1943年,苏中军民在与敌伪“扫荡”“清乡”进行的严酷斗争中,保存了力量,顽强地坚持了原有阵地,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进入1944年,形势开始好转。八路军、新四军乘机展开攻势作战,开始了局部反攻。
日军从解放区战场抽走部分兵力之后,采取了放弃若干次要据点、相对集中兵力和加强伪军等措施,企图继续对苏北、苏中地区进行“扫荡”“清乡”,并实行所谓“屯垦”,以掠夺我资财。新四军第一师为打破敌人计划,乘敌调整部署之机,于1944年1、2月间,分别以高邮、兴化、(东)台北和泰州、泰兴、如皋地区为重点,连续作战,攻克敌伪据点17处。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又精心组织了车桥战役。
指挥车桥战役的粟裕将军
车桥镇居淮安县城、泾口、泾河、曹甸镇之间,位于我苏北、苏中、淮南三块根据地的交界处,是重要的战略机动枢纽地区。同时,车桥又是敌军第65师与第64师的接合部,较为孤立突出,守敌为日军一个小队(约40人)和伪军一个大队(共600余人)。
车桥的工事原为韩德勤顽军所构筑,日伪军又大力加修,比较坚固完善。整个车桥,被围在一个东西长两华里多、南北宽一华里半、高一丈五尺至两丈的大土围子内。土圩子外又有宽约一丈五尺、水深七至八尺的外壕。在大、小圩子上和镇内各处,共修有53座碉堡,各碉堡之间能构成火力联系和互相掩护。大、小圩子的各出入口,均设置了铁丝网和拒马。
叶飞将军题词“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
二、战略目标、部署和战前准备
1.战略目标
新四军第一师决心集中5个多团的兵力,采用攻点打援战法,攻取车桥,并歼援敌一部,以打开苏中西北部淮(安)、宝(应)地区的局面,控制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的战略机动枢纽;粉碎敌人继续“清乡”“屯垦”的计划,进一步改善苏中、苏北的斗争形势。
2.战役部署
根据攻点打援的需要,将参战部队统一编组成三个纵队和一个总预备队。其中以一个纵队攻点,以两个纵队打援。具体的编成和部署是:以第三旅之第七团和炮兵大队编组成第二纵队,担任攻取车桥、歼灭车桥守敌的任务;以第一旅之第一团、第3分区特务营、泰州独立团的一个营(临时称为第4营)编组成第一纵队,于芦家滩及其附近地区阻歼由两淮(淮阴、淮安)来援之敌;以第十八旅之第五十团、江都独立团和高邮独立团的各一个营编组成第三纵队,于官田、大施河一线阻歼由曹甸、宝应方向来援之敌;以第4分区特务团(两个营)和师教导团第一营编组成总预备队,位于赵杨庄地域待命。友邻第三师第七旅的两个团,位于车桥以北之顺和集、仇桥、凤谷桥地区,负责保障第一师的北侧安全。
车桥战役全景示意图
3.战前准备
新四军一师战前组织了周密的侦察,并故意在泾口暴露侦察行动,以造成敌人的错觉,掩护我军对车桥的侦察;各部队根据担负的任务,进行了认真的训练和深入的动员;各级干部研究了作战手段,讨论制定了作战方案;筹集与制作了所需的各种作战器材;动员了部分民船、民伕,参加运输等战勤工作。
日籍新四军战士松野觉在车桥战役中英勇牺牲
三、战役经过
3月3日下午,各纵队和总预备队按战役部署分别向作战任务区开进。5日凌晨1时50分,第二纵队对车桥发起的攻击战役打响。主要经过如下:
1.车桥攻坚作战
第二纵队于5日1时50分全部进入攻击位置,立即以第一营和第二营分别由车桥的北面和西南面实施偷袭。敌人毫无戒备,我军以仅伤亡各1人的代价,迅速攻占了10余座碉堡,两个营全部突入大圩子内,并随即向镇中心发起进攻,分头攻击在各点上顽抗的伪军。9时,炮兵大队进入镇内,以抵近射击支援步兵攻击,战斗发展顺利。至14时,消灭了全部伪军。
车桥战役纪念碑
16时,开始攻击日军驻守的小圩子。首先以炮兵轰击小圩子上的碉堡,随即以第八连对小圩子西北角进行攻击,以第五连对小圩子西南角进行攻击。第八连一举突入小圩子,但第五连因攻击前暴露了目标,遭敌集中火力射击,未能突入。第八连由于得不到第五连的配合,加之步炮协同不密切,与敌形成对峙,遂根据上级命令进行近迫作业,准备于夜间再次攻击。
1944年3月13日,《苏中报》有关车桥战役的新闻报道
2.芦家滩阻击战
第一纵队于4日夜间进入打援地区后,以第三营在芦家滩以西构筑阵地,担任正面阻敌任务;以第四营配置于第三营侧后,在后受河附近构筑阵地,担任纵深防御;将主力三个营隐蔽配置于石桥头及其附近地域,以侧击来援之敌。
5日下午,三泽大佐率驻淮阴的日军240余人,乘车增援车桥并催调各据点的敌人陆续驰援。15时许,三泽所率的第一批增援日军抵达芦家滩新四军阵地前,在对第三营阵地实施正面攻击的同时,以一部分兵力对我第三营的右翼进行迂回。指挥部则在第三营进行正面抗击的同时,以第二营的一个连对敌之翼侧实施突击,将敌击退至韩庄附近。16时与17时30分,又各有日军百余人赶来增援。均以正面抗击结合翼侧出击,将敌阻住,使之无法前进。20时许,三批援敌倾其全力猛攻三营阵地,三营也以主力从侧方猛攻敌人所据之韩庄双方展开激战。歼灭了大批日军,并击毙其大队长三泽金夫。
在战役中被击毙的敌酋三泽金夫
敌在对芦家滩阵地进行多次攻击仍无法突破的情况下,以一部兵力由伪军带路,企图从草荡边缘偷越过去,遭四营主力和三营一部兵力的堵击。该敌一部陷入草荡中被歼,一部窜至小马庄被一营歼灭。
6日凌晨2时至3时,又有日军约120人赶来增援,遂停止了对前三批援敌残部的攻歼。前三批援敌仅剩约40人与第四批援敌会合。随后又以第二营分两路侧击韩庄,敌即回窜。在第一纵队于芦家滩地区打援时,第三师的骑兵部队在淮安至车桥的公路以北地区佯动,迫使一批援敌只能沿公路东进,钻进芦家滩这个“口袋”,为第一纵队的打援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今卢滩村内的纪念雕塑
3.大施河阻援作战
第三纵队根据战役部署,在大施河东西一线,设置了纵深的阻援阵地。5日下午,曹甸、塔儿头之敌共百余人,向车桥增援,仅与警戒分队接触,即行撤回。宝应之敌未出援。
车桥战役陈列室
四、战役成果
车桥残余日军于7日逃窜,泾口、曹甸等十余处日伪据点均仓皇撤走。淮安、宝应东部地区获得解放,实现了预定的战役目的。车桥战役共歼灭日军465人(内含俘虏24人),伪军483人。我军伤亡192人。车桥战役胜利后,新华社报道了《苏北新四军大捷,收复车桥》的消息,赞扬我军“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解放日报》也发表社论,祝贺车桥战役的胜利。新四军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联名致电粟裕等人,对车桥战役予以很高评价。
(作者:刘学君,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