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关于车桥战役的几点补充史料
时间:2024-03-01  来源:  字号:[ ]


  关于车桥战役的文章有很多,我市在十年前还专门结集出版了《车桥战役纪念文集》,但仍有一些史料未能入选。今从周边盐城、扬州、南通等地搜集到部分内容,以充实车桥战役史料。


一、战前新四军的隐蔽地点


1944年初,法西斯阵营败局已定。1944年2月,苏中区党委召开第五届扩大会议,决定以“围点打援”的方针,攻克车桥、曹甸等地的日军据点,将新四军苏中、苏北、淮北、淮南四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不久,一师副师长叶飞率五个团开抵建湖县蒋营等地集结,指挥所设在收城镇。乘日伪军调整部署、军心动荡之机,苏中军民在高邮、宝应、兴化等地发起攻势,相继攻克王营、安丰、大官庄等17处据点,同时对伪军展开政治攻势,争取伪军千余人反正,为车桥战役扫清周围障碍。



建湖县《蒋营乡志》载,1944年农历2月初7日(公历3月1日),新四军1师准备进攻车桥、泾口之敌,驻军于蒋营一带,并派出1个连在乔家庄警戒。汉奸向驻湖垛的日伪军告密,次日晨日伪军趁着大雾前后夹击、偷袭该连。当时,乔家庄警戒连正上早操,听到枪声立即组织抵抗,顽强击退了敌人,确保了车桥战役的隐蔽性,战斗中警戒连牺牲了26名战士。


车桥战役战前会议


攻击前一日,即3月4日,叶飞的指挥所前移至扁担城。战斗打响后,叶飞又将指挥所移至车桥北面的赵杨(阳)庄,这儿也是总预备队所在地。



二、攻坚部队“老虎团”


车桥战役的主攻团是新四军1师7团,前身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朱毛红军一部、方志敏领导的浙南红十军团以及闽西、闽南红军游击队等,在中央红军长征后坚持了三年南方游击战争,于1938年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此后沿革为苏皖支队、苏北指挥部3纵3团、新四军1师7团、苏浙3纵7支队、华中野8纵64团、1师3旅7团、华野4纵12师34团。

粟裕


强将手下无弱兵。1师7团能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与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关系极大,部队基础中本来就有粟裕曾任参谋长的浙南红军,加上7团长期在粟裕的亲自指挥下作战,逐步形成了勇猛硬朗、敢打硬仗的作风,成为粟裕大将最得心应手的尖刀团。

1939年1月该部在侵华日寇总部南京附近的龙潭伏击日军,一举歼灭鬼子140多人,缴获精良武器甚多;1940年该部接连参加了半塔保卫战、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三场重大的反顽作战,皆发挥神勇;1941年2月,7团参与讨伐伪军李长江部,俘虏伪军官兵5000余人,并争取李部两个支队的反正,沉重地打击了投降势力;1942年6月至9月,7团接连取得斜桥伏击战、石港战斗、夏家渡战斗等大捷,共歼灭日伪军近千人。鉴于7团的优异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签发命令授予7团“老虎团”荣誉称号。

车桥战役结束后,七团返回原驻地,又在耙齿凌遭遇战中痛歼日伪军,时任“老虎团”的团长是彭德清。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美军“北极熊团”被我国志愿军27军全歼,我27军军长就是彭德清。

1944年12月,粟裕率7团等渡江开辟苏浙敌后根据地,7团在苏浙战场愈战愈勇,将其“猛打、猛冲、猛追”和“走得、打得、饿得”风格发挥得炉火纯青,是粟裕杰出战略战役思想的优秀实践者。车桥战役粟裕点名让7团打主攻,体现了对7团的高度信任和倚重。


三、“飞将军”陈福田英勇事迹


车桥是淮安一个集镇,位于涧河两岸。涧河上有五座桥,高处望去这个镇像个“車”字。日军在车桥修了53座碉堡,构成交叉火力网,外围还有10多个据点。

新四军在车桥战役中


1944年3月5日战斗打响后,七团一营扑向北城墙碉堡,二营扑向南城墙碉堡。战士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一座座碉堡被炸开了。各碉堡里的鬼子从睡梦中惊醒,赶紧抓起枪就向外扫射。有些还没睡醒,就被炸上了天。一时间,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此起彼伏,战火映红了夜晚的天空。

快天亮时,车桥东北角紧挨围墙的一座三层碉堡里窜出一条条火蛇,负责进攻的三连战士一个个倒下了。连长刘兴叫来六挺机关枪作火力支援,几个战士向碉堡冲去,可惜,敌人又一个枪眼里冒出了火蛇,几个战士倒下了。

这时,5班战士陈福田主动请缨,连长同意了。在火力掩护下,陈福田夹起一架短梯,在烟雾中向碉堡扑去,摔倒了又爬起来,终于来到碉堡与城墙结合处的火力死角。

陈福田架好梯子向上爬,爬到最后一级梯子站起来,发现双手还离碉堡顶部有一丈多高,碉堡又陡直如削,而且这碉堡里驻守的是日伪军特工队,枪法准,悍不畏死。

只见陈福田从身上解下十字镐,先在碉堡外壁刨开两个坑,站住两只脚,再将钢钎打进碉堡上方,借助钢钎用绳子把自己固定好,接着又向上刨坑,就这样一步步爬到了碉堡顶上。

到了碉堡顶部,陈福田双手持十字镐猛刨碉堡顶,很快刨出个小洞,他将一枚枚手榴弹扔进去,随着一阵轰隆隆的爆炸声,碉堡内浓烟滚滚,日伪军悲嚎声四起,剩下的十几个伪军不得不从碉堡里爬出来,跪在地上求饶。连长带领战士们冲到碉堡里一看,有20多个伪军被炸死了,到处是残肢血肉。这个碉堡解决了,剩下的碉堡很快也被7团勇士们干掉了。

战友们纷纷夸奖陈福田是“飞将军”,能够飞上三丈高的碉堡。“飞将军”名号很快传遍全连、全团、全师。陈福田也被一师评为战斗英雄。《解放日报》以《车桥战斗的勇士飞将军陈福田》为题报道了陈福田的英雄事迹。实际上,一师在车桥战役涌现的战斗英雄还有很多,他只是一个缩影。

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


1944年6月22日,驻南通栟茶据点的日军加藤中队长纠合500余日伪军,冒着大雾奔袭如东中部地区,妄图吃掉当地抗日游击队。打完车桥战役后,7团经过修整返回四分区,准备参加南坎战役,在耙齿凌正好遇到这股穷凶极恶的日伪军。7团官兵见状大怒,立即向日伪军发起猛攻,“飞将军”陈福田则一马当先,一口气挑死三个日本兵。招架不住的日寇惊慌失措,居然连所谓的“武士道”脸面都不要,卑鄙地朝陈福田打冷枪。牺牲前,陈福田忍痛托住刺刀朝开枪的日寇胸膛狠狠刺去,与敌人同归于尽。



四、车桥战役与电影《柳堡的故事》

车桥攻坚打援大捷,是苏中抗战七年最出色的战例和创举。1950年,七团作家胡石言以它为背景创作了中篇小说《柳堡的故事》。小说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被日寇蹂躏多年的柳堡解放了,新四军开了进来。柳堡民众因多年来受尽兵匪、日寇的欺侮,对拿枪的“兵”总是怀有戒心。新四军战士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很快就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新四军某连副班长李进与柳堡少女二妹子渐生情愫。为了革命事业,他们暂时搁置儿女情长,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几年后重逢,有情人终成眷属。

柳堡的原型是“刘坝头”, 该地有很多大柳树,且“柳”自古就有“留”的美好寓意,“堡”有“战斗堡垒”之意,所以作者故意将 “刘坝头”改作“柳堡”。《柳堡的故事》就是以车桥战役前后的新四军七团二连副班长徐金成与宝应刘坝头姑娘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的。团油印小报《战斗报》主编、19岁的胡石言,向一营二连通讯员、18岁的副班长徐金成约稿。徐金成向胡石言讲了自己的心事,他和刘坝头房东家的二妹子“好上了”,情节与电影基本相同。

与二妹子原型同时代的柳堡当地女子


据分析,《柳堡的故事》中二妹子原型是宝应县夏美英,她出身在柳堡贫民家庭,兄妹七人,排行老二,大家平时就喊她“二妹子”,她的父亲、哥哥、嫂嫂、大姐在抗战中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新四军来到柳堡后,她负责组织妇女识字,和庄上的姐妹们一起站岗、放哨、纳军鞋、护理伤病员。后来她入了党并参加新四军,在她带动下好几个农村姑娘和她一道走上了抗日前线。

《柳堡的故事》电影截图


1945年9月,徐金成在宜兴丁蜀山战役中不幸牺牲。胡石言曾托人到宝应县寻找“长辫子二姑娘”,但因掌握的有效信息太少,一直未能找到。

柳堡当地展示军民鱼水情的铜像


为怀念逝去的战友,在1950年胡石言写下了有着圆满结局的《柳堡的故事》, 先发表于《南京文艺》,后转载于《新华月报》,获得很大成功,并被翻译为英、德、印、匈多国文字。

1957年,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在全国上映,红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旋律优美的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也被广为传唱,成为红色经典歌曲。

电影中的风车如今已成了景点


宝应县因《柳堡的故事》而声名大噪,当地人索性将刘坝头正式改叫“柳堡”。1959年宝应县成立柳堡公社,创建柳堡女子民兵班,后扩编为“柳堡二妹子”民兵连,“柳堡”正式从电影里的虚构地名走向了实体。当时拍摄《柳堡的故事》电影,摄影组曾在新四军1师7团战斗过的盐城西乡大纵湖取景,所以今天盐城也在大纵湖风景区内建有“柳堡村”影视基地。


(作者:张来林  来源《映像淮安》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