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回忆从华中建设大学走出的父亲姜儒琳
时间:2023-12-01  来源:  字号:[ ]

七十多年前,淮安曾诞生过一所华中最高学府——华中建设大学。华中建设大学从诞生到结束仅仅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这红色的历史至今令江苏和山东两省人民深感自豪和光荣。我的父亲姜儒琳于1946年考入华中建大,并在华中建大弃笔从戎,加入新四军,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屡立战功。


父亲姜儒琳

我的父亲姜儒琳,1928年11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悦来区耿圩乡梁荡村唐庄一户佃中农家中,小时候受过私塾教育,有一定的文化。

据《华中建设大学校史》记载,1945年5月4日,华中建设大学第一期学员在盱眙县新铺镇的古庙里举行开学典礼,共有学员500余人。中共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任副校长兼管党的工作。1945年8月,因为抗战胜利,第一期学员提前结业,陆续奔赴工作岗位。

华中建大使用的教材、胸牌和招生信息


1945年9月6日,淮阴城第一次解放后,华中建设大学从盱眙迁至淮阴清江市进行第二期的筹办工作。1945年11月10日,华中建大第二期开学,学员于第二年的1946年2月下旬毕业。1946年3月,华中建大第三期招生宣传展开后,解放区和国统区青年知识分子、解放区的干部、伪海军学校起义的师生等纷纷来报名,陆续报名一共是1200余人,总共招生800余名。

我的父亲姜儒琳,当时刚年满17周岁,从老家沭阳来到淮阴城参加华中建大第三期招考并被顺利录取,成为华中建大的一员。根据边区建设的需要和学校办学条件,华中建大第三期计划设立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六个学院和一个预科部。学习时间分别为一年、二年、三年到四年。预科部设文预、理预、医预,时间半年到一年,为转入本科打基础。

但从1946年6月开始,由于苏北地区形势迅速恶化,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华中建大的正规化建设计划都被搁置。同年9月,800多名师生奉命向山东转移,华中建大正规化道路戛然而止。当年10月,怀揣报国之志的父亲毅然放弃学业,在华中建大和几个同学一起参加了光荣的新四军。这时他离满18周岁还有一个月。

左一为17岁投笔从戎的父亲

父亲在解放战争中成长进步很快,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屡立战功,于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父亲的遗物中,我发现了一封来自合肥老战友曹树荣的来信。从信的内容可以判断出,这个曹树荣就是当年和父亲姜儒琳一同从华中建设大学参军入伍的战友。他在信中还附有一首诗词,记录他们9人从1946年秋到1947年冬的一段故事。这首《临江仙》的词是这样写的: 

临江仙·初会战友

苏北已乌云笼罩,九君初会孤城。

沭阳态势特艰辛。

高歌淮赤子,欢送读书人。

获得英贤施雨露,铸成革命精兵。

穿过铁路上山东。

沂蒙投建大,渤海又从军。

父亲战友的来信并词

这首词回忆了他们9个读书人从华中建大转身为革命精兵,在战火中燃烧青春的故事。那是1946年秋到1947年冬的一段峥嵘岁月。当时局势紧张,解放战争打到了异常严峻的阶段。父辈9位江淮赤子,热血青春投报战火中的华中建大,然后又投笔从戎,奔赴战场。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参加过南麻、泰安、莱芜、孟良崮、开封、睢杞、济南、淮海、龙窝口、渡江、宁沪杭、长广、上海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还参加了福建前线炮击金门战役。

解放战争中配戴风镜的炮兵姜儒琳


父亲经历过的战争年代,我辈今天只有从历史文献和影视作品中去了解和感受了。战场上有我的父辈奋力拼杀的年轻身影,他们在革命队伍中觉悟,在战火淬炼中成长,这些十几、二十岁左右的热血青年,冲锋陷阵,视死如归。这份经历深刻影响了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父亲晚年常常说:“比起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我计较什么个人得失?还考虑什么个人待遇?活着就是待遇!能活着,就是最好的幸福待遇啊!我是替牺牲的战友们活着呐!我是替他们活着呐!”

据母亲回忆说:“当年你爸家里已经给他定了亲事,可是他没告诉家里人,就和几个同学一起从学校直接当兵走了。你奶奶日夜思念儿子,硬是哭瞎了眼睛心碎而死。他们九个同学一起在山东当兵走的。到部队七个人分在了步兵,你爸和老曹分到了炮兵。最后打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时,那一拨参军的九个人牺牲了七个,就你爸和老曹两人活了下来,他们是解放战争中的幸存者。”

第二排右二为父亲姜儒琳


 我知道父亲的手腕和腿上“被炮弹皮啃了一口”留下了两块伤疤。 

父亲姜儒琳曾立过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三次。获解放奖章一枚,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原解放纪念章各一枚,中国人民慰问解放军赠纪念章一枚。1955年被授予上尉军衔。

父亲的军功纪念章、功劳证和干部履历档案复印件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重回军校读书深造,于1954年1月毕业于第三炮兵(南京)学校,并以优秀毕业学员的资格留校。之后又任锦州炮兵学校战术教员、沈阳炮兵学校战术教员、宣化炮兵学院地炮战术教员、宣化炮兵军政干部学校战术教研室组长、第二地面炮兵学校战术教研室主任、学员大队副大队长、学员大队大队长党委书记等职。

父亲姜儒琳在沈阳炮校

改革开放后,父亲响应党的号召,从军队投身地方的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经济建设,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1982年5月,父亲于沈阳炮兵学院部队正团职转业到老家淮阴(当时的沭阳县属于淮阴地区),任清江市基建委员会副主任,职务为行政十五级。后又历任淮阴市清河区城建环保局局长、区人大党组成员、驻会委员、城乡建设环保委主任委员(正处职级)。

回到家乡工作后父亲坚守着初心,很少考虑自己的得失,并不在乎职务的升迁,忘我工作,希望能为家乡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父亲姜儒琳就是这样一位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张富清式”的老英雄。我相信全国各地还有很多这样深藏功名的老英雄。我之所以写下这篇缅怀父亲姜儒琳的回忆文章就是因为对父亲以及跟他一样坚守初心的老英雄们的的敬仰与思念。

军魂不朽,戎耀永恒。在父亲的墓碑上刻着他从华中建设大学投笔从戎参军报国的戎马生涯与戎耀。


(作者:姜苏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