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区委党校内,几处灰墙黛瓦的古朴小楼,是当年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的办公地点。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在此成立,并驻扎一年。现存的东楼、中楼即为当年华中分局的办公楼。
淮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承担重要历史使命
抗战前,这里原为江苏省第九中学,嗣后又改为江苏省立淮安中学,主体建筑有教学楼四栋(东楼、中楼、西楼和南楼)、礼堂九间。抗日战争爆发后,淮安为日寇侵占,日军驻淮司令部侵占此地。抗战胜利后为盐阜师范学校所在地,不久师范迁至板闸,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即在此办公。
关于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成立的文件
1945年9月,党中央在《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指出:“将山东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将现在的华中局改为分局,受华东局指挥,其人员另行分配。”两淮解放后,遵照中央的指示,我华中党、政、军机关和部队进行新整编,撤销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区党委行署和军区。1945年10月25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在淮安成立,邓子恢、谭震林分别担任华中分局正、副书记;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和张爱萍任副司令员。华中分局统一领导华中面积约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万的73个县市党政军工作,在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巩固政权建设、推行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纪念馆内景
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及办事机构均驻在此地
当时,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机关均设在省立淮安中学校园内。华中分局和军区领导均住于校门北侧两座双层小楼里,偏北的小楼住有邓子恢、张鼎丞、粟裕、谭震林和秘书肖律、沈曾华、蒯斯勋以及警卫人员。分局机关若干科、处也住在这座楼里。军区办公楼在南边小楼东侧。华中分局及军区部分下属机关华中五地委,华中医院、华中分局党校、华中银行、华中印钞厂、野战军伤兵疗养所、新华分社、新华日报印刷厂等分别驻于淮安城内或城区附近。
华中分局旧址一角
华中分局在成立期间,遵照中央的指示,为争取和平民主发展,准备自卫战争,进行大量的工作,从思想上、军事上、物质上作了充分准备。当时淮安城因长期战乱,一片萧条,商店关门,垃圾遍地,文渠河淤塞,不仅市容受损,而且对城内居民饮水卫生构成严重威胁。华中分局与县政府立即规划,动员广大干部和指战员带头疏浚文渠、整顿市容,并组织货源,开设商店,使市民生活逐步走上正轨。历经世纪风雨,这里不仅见证老一辈革命家们筚路蓝缕的岁月,也记录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传奇故事。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粟裕、谭震林的组织指挥下,华中野战军经历45天,歼灭敌军5.3万余人,取得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
苏中“七战七捷”形势图
华中分局的土改政策被党中央
称赞为“最坚决的土改路线”
土地改革也是华中分局成立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当时开展以淮安石塘区鹅钱乡为试点的土地改革工作,时任华中分局委员、民运部副部长的李坚真担任鹅钱乡土改实验工作队队长,并组织同志们带领群众发起“清算运动”,探索实行“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土改路线。当年6月,鹅钱乡土改试点工作顺利完成,被党中央称赞为“最坚决的土改路线”。
李坚真同志在作土改动员报告
从点到面,仅几个月,华中地区就有1500多万农民获得土地,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为支援解放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书记邓子恢同志特地撰写《从鹅钱乡斗争来研究目前的土地改革运动》一文,发表在1946年的《华中通讯》。
1946年9月1日,华中分局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进行战略转移,先后进行两淮保卫战、涟水保卫战、盐城保卫战等,最终完成历史使命并撤离淮安。
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
1987年9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被淮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正式开放。2019年10月,华中分局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解放战争爆发这一历史转折期,我党、我军在华中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一处重要革命旧址与实物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多年来,在当地政府的精心保护下,华中分局旧址的中楼、东楼、北小楼和大礼堂皆保留原貌。
(作者: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