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一母送四子 参加新四军
时间:2022-12-12  来源:  字号:[ ]

抗日战争时期,在盱眙县穆店街当中,有一户姓黄的大户人家,家主名叫黄以公。

黄以公是穆店乡绅,书香门第,家有骡马大车,开油坊榨油,还开医馆为人治病、开药店给患者抓药。黄先生在家里兄弟中排行老二,开明进步,为人和善,德高望重,全街的住户都很敬重他,官称黄二先生。

黄以公思想进步,支持革命。日寇进攻盱城,他捐钱捐物,支持军民抗日。面对日寇侵略,黄二先生凛然大义,向前线捐赠钱物,支持抗战。黄二先生对其四子二女要求严格,从小就要求他们读书识字,晓义明理,效仿圣贤,传承家风;接受进步思想,为抗战出力。在西街后一里多路是黄家祖坟,坟地有一片古老的柏树林,街上人都叫做“黄家松林”。解放前,这里是地下党秘密联络、接头的地方,也是召开群众集会的场所。

黄以公的夫人王氏名叫王如福,虽是女子,却也识文断字,晓明大义、不让须眉。老太爷把家里的东西往外拿,支持抗战,她二话不说,还对大家说:“全民抗战,匹夫有责,我们女人也有责任。虽然不能奔赴战场,在后方也是要多做点善事,为新四军多作帮助,那也是义不容辞的。”几个儿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她更是支持鼓励。

1939年秋新四军五支队来到盱眙的半塔集、古城集、旧铺集一带,并派出工作队来到穆店街,宣传抗日,动员群众。黄二先生得知,便尽力提供帮助,还让大儿子去为工作队当“向导”,帮助工作队开展工作。而让穆店人传为美谈的,是黄二先生和老妇人王氏将自己的四个儿子都送去参加新四军,其中最小的儿子参军时才13岁,四个儿子全部加入革命队伍,献身革命事业。



        长子黄甦亚(1919~1999年),原名黄鸿图。1939年,正值抗战初期,穆店还是暂无建政的空心区。当时新四军五支队挺进路东,建立苏皖淮南抗日根据地,由半塔集派了一支民运工作队来到穆店,宣传抗日和统战工作,动员群众支持抗战,并建立共产党的基层革命政权。队长名叫殷森(是时任五支队政治部主任、八十年代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爱人)的女同志,在穆店街开展工作,见黄鸿图有文化,便安排到工作队协助工作,帮助她抄写文件、整理材料。因黄鸿图年青肯干,能接受新事物,写字与文笔都不错,给她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第二年即1940年,盱眙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当年8月,县抗日民主政府转移到马湖店办公。殷森调离穆店时,便推荐黄鸿图到盱眙县政府文教科任职,正式参加了革命工作,并改名黄甦亚。

第二年(1941年)黄甦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县文教督察员。1943年调淮南联中担任常务副校长的秘书,负责文书工作。1945年,调淮南办事处甘泉县(在天长县东南)税务局工作,与邢炳森同志(解放后盱眙第一任县长)一起担任正副科长。1946年随部队北撤,到达山东,负责接收潍坊电灯厂并担任军代表。1948年作为山东铝厂接收军代表,并积极做好工作,使得山东铝厂迅速重建、恢复生产,后担任副厂长。全国解放后,黄甦亚随部队进京。1952年调任北京市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处长。1957年,调任冶金工业部华北勘探大队书记。1964年任冶金部华北勘探公司副书记。1976年任冶金工业部华北勘探公司副经理。1981年离休,享受厅局级待遇。1999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次子黄熖强(1924~2015年),原名黄鸿基。1939年底,淮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在根据地中心古城开办了“淮南联中”,黄鸿基在哥哥的影响下,于1940年入淮南联中学习,并改名黄焰强。1943年被组织分配到拽桥区任民政区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日本投降,黄焰强参与接收盱眙县城,时任盱眙市安淮镇指导员(盱城曾一度改为县辖盱眙市,下辖安淮镇、义民镇、民乐镇三个镇),后改任盱城工会负责人。1946年北撤后时,黄焰强随县委机关北撤并编入部队,任第二十五军担架营教导员。到达山东后,先后参加孟良崮战斗、淮海战役。后随部队南下,1949年4月参加渡江作战,任第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宣传科长。全国解放后,黄焰强随部队进京。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黄焰强于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二十四军宣传处长。1955年从朝鲜回国,回到了北京,任二十四军二一五团政治委员。1962年任二十四军七十师后勤政委。1964年转业,任国务院文化部党委组织处长。1966年任中央歌舞团政委,197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书记,1978年任中国电影公司副经理。1985年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2015年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黄约(1927~1950年),原名黄鸿泰,是黄二先生的三子。受到两个哥哥的影响,黄约思想进步,积极上进。1941年到古城入淮南联中学习,根据组织安排,1943年回乡宣传抗日,发起组织业余剧团,得到穆店区党组织的支持。在区党委成员刘广新的牵头下,业余剧团组建起来,定名为“穆店抗日前线剧团”,由刘广新任指导员,雷长春任军事队长,黄约任团长、编剧兼导演。前线剧团到乡村巡回演出,还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进行慰问演出,得到陈毅等军部领导人的赞扬。同年底参加新四军,在后勤部财务部工作。1945年入党。1946年随部队北撤山东后,一直担任财务工作。1949年因故还乡,后在1950年从南京前往上海途中遇害失联。


黄正平(1930~2010年),原名黄鸿来,是黄二先生的四子。1943年,年仅十三岁时便参加革命,参加新四军淮南根据地张洪营开办的“淮南新医进修班”学习,当时穆店街就有罗登科(罗刚)、齐淮深(齐干)、侯锦等一起参加学习。该班由方毅兼任班主任,宫乃泉、林震兼任副班主任,夏俊任教导主任。学校设在张洪营的大庙,四间大殿做教室,前殿和偏屋作为宿舍。194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担任军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参加北撤,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上海的作战。建国后,1950年作为第一批入朝作战部队,由上海直奔朝鲜战场,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1951年,在朝鲜战场前线受伤,送回祖国东北部队医院治疗,评为三级伤残。治疗伤愈后,黄正平仍然不愿离开战场,立即又奔赴朝鲜前线,继续参加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5年回到祖国。1960年任解放军某部团卫生队长。1964年转业到吉林省长春市卫生局工作。1977年任长春市传染病医院院长,为教授级主任医生。1980年离休。2010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穆店街黄家“一母送四子,参加新四军”的事情传开后,对整个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扩军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附近不远的马湖店14岁的少年音乐家、新四军小文艺战士刘鹏专门作了一首《白菜谣》的歌曲,歌中唱道:“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一个不足百户的穆店街,当时参加新四军的就有30多人。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展厅里,还专门制作了一幅名叫《一母送四子》的大型版画,专门介绍了这件事。

穆店黄家“一母送四子,参加新四军”,投身革命,奔赴前线,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为祖国的独立解放,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无私无畏的贡献,人们会记住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