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全面掌握涟水县古建筑保护利用现状,涟水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组织专题调研组,就加强古建筑保护工作开展调研。
调研组一行深入朱大楼、临河巷码头、陈师井等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点位,通过实地踏勘、听取介绍,走访周边群众等多种形式,了解3处古建筑保存状况、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的情况。
朱大楼位于红窑镇朱圩村朱庄组,建于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当地干部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重要场所,抗日女干部杨纯、李风等曾在此居住过。朱大楼现闲置无人居住。
临河巷码头位于高沟镇镇西街、六塘河南岸,系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册古建筑。据《重修·沭阳县志》记载,临河巷码头始建于清末民初,时为徽商贩盐集散地,徽商捐资购石板铺路,修筑码头,均用麻石砌筑,计百余阶。该码头后于2019年六塘河疏浚时消失。
陈师井坐落于陈师街道陈师居委会街东组,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代,长久以来一直默默为当地居民服务。经第四次文物普查,由于此井长期无人使用水质被污染,同时存在安全隐患,现已被当地居民掩盖,在其西周种植树木,未得到有效保护利用。
调研组表示,古建筑是涟水千年文脉的“活化石”和城市魅力的“金名片”,亟需加强保护利用。要摸清“家底”。根据古建筑资源信息数据库清单,对县域范围内所有古建筑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摸排,厘清“家底”,为制定精准保护策略和科学利用规划提供数据支撑。要分类保护。根据古建筑现状和利用价值,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原则、做好分类施策保护工作,防止再发生古建筑毁损和灭失现象。要活化利用。把古建筑保护利用作为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用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为传承历史文脉、推动涟水县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涟水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