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刚到安徽省滁州市委宣传部工作不久,接到通知随领导去合肥参加省文化工作会议。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省会城市,所见所闻都留下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历历在目。
一、见到王养吾
参会人员统一由省交际处(接待处)安排食宿。时任交际处处长的正是盱眙人王养吾,有关王养吾变卖家产组织义军抗日的事迹远近闻名,在盱城老百姓心中是个传奇人物。我虽不是盱眙人,但因工作需要曾多次到盱眙,自然听过王养吾的传奇经历。那是一九三八年元月,日寇攻占盱城并烧杀掳掠,国民党县盱眙政府望风而逃,盱城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王养吾不甘心盱城沦陷,变卖家产筹集粮食、购买枪支,在城北大修庄树起抗日大旗,召集训练抗日武装,与侵占盱城的日寇周旋。此后走上革命道路,先后任新四军淮南路东八县参议会驻会参议员、盱嘉办事处副主任、盱眙县副县长等职。《盱眙县志》记述道:“这位出生富家的干部,生活简朴,布衣草鞋;深入群众,平易近人;在大生产运动中,亲自开荒种地。”抗战胜利后,王养吾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出任盱眙县长。一九四六年七月,不避艰险随淮南根据地党政军北撤山东;解放战争胜利时,以黄河大队分队长身份进驻合肥市;转到地方工作后,先后在皖北行署秘书处工作,一九五二年皖北、皖南两个行署合并为安徽省后,调到交际处工作。
初见王养吾,心情难免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激动。但见他约五十出头的年纪,身板硬朗,精神矍铄;通过交流,感到他沉稳而不失幽默,正直而又透着儒雅。对家乡来人,显得十分热情和客气,我有些问题想向王养吾请教,但我知道这不是恰当的场合,还有年龄与身份的巨大差距,最终我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一个旁听者。
晚餐前,我们又见到一个盱眙人周世民。早年当记者,长跑基层,与老家过来参会者都很熟悉。我们也知道周世民已是宣传部处长,这次会议就由他组织召开。晚餐时,周处长安排我们一行与他同桌,还有几个也是参会代表,其中一个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我感到荣幸的同时,也感到有点吃惊,因为眼前的严凤英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同志,丝毫不见舞台上那靓丽俊美的形象,更没有半点婀娜多姿影子,与光彩照人的舞台装扮相去何至十万八千里,惊诧中失去了合影留念的机会,这让我后悔好长时间。
二、见识江淮大戏院的奢华
晚餐后,会议主办方安排与会人员去江淮大戏院看演出。提起江淮大戏院,那是拥有十分吸引力的,是合肥解放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安徽省第一座具有民族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型剧院,建筑面积达四千平方米。是省市召开大型会议的地方,也是国内戏剧名角演出的地方,很多人以进合肥大戏院看演出为炫耀资本,就连合肥当地人都以能进大戏院为荣。
因我晚餐时已见过严凤英,对其他角色的演出已不感兴趣。进入大戏院后,我的注意力都放在观察大戏院上。那时霓虹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大戏院在夜幕里只能看个轮廓,依稀可辩琉璃瓦屋顶呈黄绿两色,之前只知道北京故宫是琉璃瓦屋顶。观众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后缩,使舞台前的空间足够大,两层共有1420个座位,都是软席沙发,效果和交际处接待室沙发差不多,但更精致美丽。
四周赤柱悬挂着宫灯,墙壁装饰以立体藻景浮雕为主;厅内梁柱也饰以浮雕,配上宫灯、壁灯给人以雅致的感觉。吊顶为多个方块拼图,均以彩色霓虹灯透光。整个剧院外貌大方、凝重,厅内华美、端庄。用富丽堂皇这个词来形容也当之无愧。
观察完戏院,我突然想到化妆的奇妙,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是我难以抗拒;于是我想到后台走走,看看演员是怎样化妆的,谁知刚到舞台口,就被人阻止,一个态度很严肃的人告诉我不能到舞台前面来,原来戏院前排还有从北京过来的领导,我只好悻悻然退回座位上,至终场我也不清楚台上演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