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安政协 淮安文史
中秋赏月话团圆
时间:2021-08-30  来源:淮安政协 作者:  字号:[ ]

 “一年一度秋风起,又是月到中秋时”。秋天是美丽的季节,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金风玉露、丹桂飘香;秋天是美好的季节、花好月圆、银河飞渡、风清月朗、海天辽阔;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丹桂飘香、瓜果盈枝、五谷丰登、江山如画、美不胜收。在这金色的季节里,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悄然来到了人间。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团圆的民族,无论恩恩怨怨、贫贫富富,总盼的是一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的好年景。每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总要想方设法,哪怕是千里迢迢也要舟车劳顿赶回家里,为的是能在中秋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坐小圆桌前共话相思之情、生计之累。此刻在庭院中的桌子中央,供着一块大月饼和几块小月饼并焚香拜月,只见在皎洁的月光下,冰轮玉盘般的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一家人“饮酒赏月话桑麻,品茶折桂叙亲情”。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其乐融融、其情切切、其景悠悠。看我中华大家庭,一派歌舞升平,万家欢乐,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谐幸福的盛世美景。

记得孩提时代,我们并不知晓团圆的滋味,也不明白团圆的内涵,只盼着中秋节到了,可以尽情品尝秋天各种时鲜的果品,更主要的是分月饼、啃菱角、吃藕夹、大饱口福。更不理解游子们的怀乡之苦,思亲之情,只会哼着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直到慢慢长大了,我们离开了校门、走出了家门、融入了社会,为生计和前途而奔波忙碌,远走他乡闯世界才知其味。每当身心疲惫之时,或世事不尽人意之际,才会有一种思乡的切身感受,才会理解苏东坡《水调歌头》的意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别有一番思绪乡愁在心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故乡的中秋节别有一番情趣,而最精彩最神圣的当数中秋之夜的“敬月”和“赏月”仪式。此时一轮满月从东方升起,慷慨地把清纯的月光洒向大地,洒向人间。人们在自家门前庭院中摆上小桌,以圆桌最佳,示意团圆。桌子正东方向先放上一枝枝干完整的鲜藕,此藕不能有任何断缺,从藕身到边枝,从藕节到藕芽,都必须齐齐整整,枝枝蔓蔓,寓意子孙繁衍,合家团圆,家庭兴旺,延绵不绝。接着上桌的是放在一个大园盘子里的一块大月饼和十块小月饼,小月饼围着大月饼,所有月饼上要布满黑芝麻,寓意为团团圆圆,实实在在,万宗归一,子孙满堂。摆好这些物品后,依次是石榴、柿子、桔子、“鸡头”(芡实),必须成双成对。还有菱角,芋头,花生,毛豆等时鲜果品,还要盛满一盘用藕做成的“藕夹”,端上一碗清茶,这样所有“敬月”准备工作才算就绪。所有这些都必须是男人来完成,女人是不能直接插手的,只能做配角当助手。

所有物品摆放整齐后,净手后的男人们开始点烛焚香,然后对着一轮明月虔诚地磕头膜拜。磕头拜月的都是男人们,因为自古就流传:“男人在家不敬月,出门必定遭雨雪”。过去女人们一般在家围着锅台转,自然没有雨雪之忧了。其实当今社会,男女同样闯天下干事业,但几千年的习俗谁也不愿去改变,而男人们敬神拜月并不只为自己,更多的是感谢上苍对人间的厚爱和赐予,并祈求上苍保佑来年又是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一家人围着圆桌,赏月色、话团圆、品果品、其乐融融。

“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尽然家乡的地在变、水在变、人在变、生活在变、一切都在变,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团圆和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那割不断的乡愁、乡情、乡音。在这神州同庆,万家团圆之际,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迎来我们中华一家亲的大团圆。

(金湖县政协  王新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