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型社区是好事,可咱们附近也没地可种了,生活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近期,清江浦区和平镇后左村“码”上议平台收到附近居民反映,道出了搬进新型社区后产生的“幸福烦恼”。
随着省级苏北农房改善示范项目——后左新型农村社区竣工交付,160余户村民告别土坯房,住进了江淮风格的“小别墅”。然而,房前屋后无地种菜的现实,让部分居民开始私自开垦公共绿化带。更有甚者,施用粪肥导致蚊虫滋生,不仅破坏社区环境,还引发了邻里矛盾。
如何既保留村民的土地情结,又维护社区环境?后左村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组织开辟新型社区东南角的10亩空地,准备建设社区“绿色共享菜园”,努力让搬迁群众重回田园地头,感受泥土芬芳,持续农家劳作,收获丰盈果实。如何确保“共享菜园”既贴合民生实际又具备长效运营机制?后左村召集人刘重雨邀请政协委员、村两委代表、村民代表等及时组建调研小组,实地勘查地块,倾听群众心声。随后,组织召开专题协商议事会。刘重雨介绍了情况,结合地块地势条件,提出初步规划。区政协第八履职小组、村两委、村民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菜园建设、管理、分配等问题展开讨论。
“开会前,我也犯嘀咕,集体土地分块管理能行吗?可在实地考察和听取初步规划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认为建设共享菜园是能解决私自垦荒、影响环境的大好事。”后左村老党员、群众代表刘阿山的发言引发了共鸣。
“公平分配和长效管理是重中之重。”区政协委员孙晓俊建议,可以收取少量租金保障运营,设置共享农具减少使用矛盾;由社区统一提供优质种子、育苗服务,既能激发种植热情,又能实现规范化管理。
委员孙菊平补充道:“菜园建设要因地制宜,无论是前期规划、中期施工、后期维护都得有章可循,特别要发挥居民自治作用。”
关于土地分配,胡颖委员呼吁:“要制定详细分配细则,避免因土地划分不均引发纠纷,好事变坏事。”
协商会后,村“两委”带头、村民踊跃参与,共同平整土地、硬化道路,并将共享菜园条块划分为4区共78块,每块占地0.1亩,统一铺设了灌溉设施,设置固定灌溉时段。
“菜园建好了,后续管理还得跟上!”后左村再次召开协商议事会,制定后续维护管理办法。经过讨论,最终确定每块地月租金为10元,由村里成立的后左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统一进行管理。
短短3个月时间,原本脏乱差的杂草空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共享菜园”。如今,居民在小菜园里同洒汗水,共同耕种,共享收获,滴滴汗水凝结成累累果实。
“这是我们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一个好样本。”刘重雨表示,后左村将持续利用好协商议事平台,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在解决居民群众“关键小事”问题上持续发力,实现从解决单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提升,让“码”上议成为社区发展的“金钥匙”,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来源|清江浦区政协 和平镇后左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