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安政协 委员风采 风采事迹
志之所趋 无远弗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时间:2022-08-07  来源:zx1  作者:




盱眙县政协   魏礼静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的青春年华,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少年到青年、从青涩到成熟的一段成长历程。透过文字,我仿佛穿越回半个多世纪前的知青年代,看到黄土高原上勇毅前行的身影,听见简陋窑洞里豪情满怀的誓言。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股精神之光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那段成长岁月,烛照出那条前行之路。


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精神指引了青年习近平的前行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15岁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里,他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七年里,面对特殊时期和不公对待,他始终对党充满信心,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七年里,他经受了艰苦磨砺的考验,树立了远大志向,开启了与党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的人生历程。历史的江河奔腾不息,历经百转千回,那些无法被时光冲淡的,是信念的凝聚、价值的沉淀。我们要牢固确立与党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与人民共进共荣的价值追求,镌刻无悔的人生。


二、“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的精神照亮了青年习近平的前行之路

     梁家河的老乡们难忘他那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难忘他住的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铺满的书籍;难忘为了借到《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几里路的模样……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利用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读政治、读历史、读文学、读军事……阅读开阔了他的视野,沉淀了他的思想。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求知若渴的精神,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用学习丰盈精神世界,塑造优秀人格,涵养浩然之气。


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夯实了青年习近平的前行之路

     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在艰难环境中,他不畏难、不怕累、不叫苦,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手掌起泡流血继续干。凭着坚定的意志力,相继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真实写照。陕北七年,锤炼了他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山以险峻成真巍峨,业以磨难成真伟大。往日的艰难生活虽离我们远去,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永恒不变,我们要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不贪图安逸,不畏惧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程。


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坚定了青年习近平的前行之路

   “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为改变梁家河贫穷的面貌,他带领村民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建磨坊、代销店、铁业社……做了很多群众受益至今的实事好事。七年间,他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从外地来的“黑帮子弟”成为改变村里落后面貌的带头人。在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中,他务实踏实的作风、敢闯敢干的担当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组织的认可,培育了他“人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孕育了他不忘初心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奋斗故事,说明了一个朴实的道理: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职,只要永葆革命本色,不负人民重托,定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动力源”,艰难困苦是人生的“磨刀石”,勤学实干是人生的“通行证”,不忘初心是人生的“指南针”,这是青年习近平成长岁月的精神力量。“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的政协人,我们要用精神之光烛照前行方向,用团结旗帜凝聚奋进力量,争做政协事业新提升的开拓者、政协制度新发展的创新者、政协履职新业绩的奉献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学习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