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崭新的窗户洒进康复训练室,十几名残疾人正在护理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笑声不时从活动区传来……这是金湖县戴楼街道残疾人之家改造启用后的日常一幕。
“改造后的残疾人之家宽敞明亮,设施齐全,还可以开展文体活动,是我们理想的幸福家园”。近日,在戴楼街道残疾人之家改造启用后,残疾人戴书同感慨道。这个占地2400多平方米的新家园,正是街道依托“码”上议协商议事平台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实践。
戴楼街道残疾人之家成立于2016年,最初由官塘敬老院腾出两间200平方米的房屋,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学习、康复等服务。后因故从敬老院迁至居家养老服务站后,300平方米的空间要满足23名日托残疾人的需求,活动空间捉襟见肘。面对这一状况,残疾人代表戴书同在“码”上议平台提出了诉求。
戴楼街道高度重视这一民生诉求,协商议事室迅速行动,邀请县政协委员、街道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残疾人代表及官塘村干部等开展商前调研。调研组深入现场,详细了解残疾人之家现状、服务情况以及残疾人日常需求,为后续协商议事奠定基础。

充分调研后,戴楼街道协商议事室召开专题协商议事会,与会代表围绕残疾人之家功能优化、服务提升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谋发展良策。
“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要共同商议残疾人之家服务用房和功能优化问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拿出最佳解决方案。”县政协委员、街道协商议事召集人崔登良点明主题。
“我们要照顾好每一位残疾人。现在街道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已合并至黎城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议将原房屋改造为残疾人之家。”街道办副主任刘成芳率先发言。
“‘残疾人之家’与官塘村养老睦邻点相邻,具备资源整合优势。可推动‘残养融合’,共建医疗康复室、法律援助站和心理咨询室,实现设施与服务共享,扩大受益范围。”社会事业办公室主任戴礼芳结合前期调研情况说。
“原场地设施不全、功能室缺失,改造时应增设日间照料、培训、辅助性就业、文体活动等功能室,为残疾人打造舒适家园。”残疾人之家工作人员杨信芳提出具体建议。
“情况是这样,目前街道残疾人之家有日托残疾人23人、管理服务人员3人。大家每天在这里从事手工制作等辅助性就业项目,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街道残联工作人员李想介绍说。
......
经过充分协商,各方达成共识:改造原敬老院用房,推进“残养融合”服务模式,实现康复、法律与心理服务共建共享;拓展辅助性就业渠道,引入社会企业合作,提升就业质量与稳定性;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定期收集残疾人需求,动态优化服务内容。
协商议事方案确定后,街道通过招投标程序对残疾人之家进行修建改造。如今,改造后的残疾人之家焕然一新,场地面积达2412.8平方米,建筑面积662.4平方米,功能室与配套设施齐全,标志标牌清晰,灭火器、无障碍设施完备,监控全覆盖。


戴楼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残疾人之家的蜕变只是起点。下一步,街道将持续聚焦民生关切,依托“码”上议平台,围绕“一老一小”等议题深入协商,让协商民主的暖流持续浸润百姓生活。
来源|金湖县政协 金湖县戴楼街道
编辑|吴凤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