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金南镇福寿村,一片树龄近30年的杨树林曾长期困扰着村民。如今,通过“码”上议平台积极推动,这片荒地正焕发新生,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
这片涉及30余户村民的林地产权复杂、效益低下,树木老化导致土壤板结,严重影响周边农田耕作。“砍树怕伤和气,不砍又没收益”,这个两难选择让林地改造工作多年停滞不前。
群众有呼声,平台有响应。福寿村村民将改造诉求一键直达“码”上议平台后,村协商议事室召集人刘俊云第一时间牵头,积极协调县数据局、林业中心等部门,带着平台收集的12条具体建议,深入林地开展实地调研。“大家反映的权属确认难、收益分配乱等问题,都是我们要重点破解的。”刘俊云在调研笔记上认真记录着平台上的信息。
“今天把大家请到协商议事室,就是要把‘码’上议里聊的‘难问题’变成‘实方案’。”刘俊云的开场白点燃了协商氛围。
“我家林地挨着水渠,重新栽植后得留条灌溉渠。”“集中流转可以,但租金得按时到账。”……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将线下讨论延伸到线上。
“我们会根据林地权属证明确认边界,保障每一家权益。”县林业中心负责人现场回应。
经过3轮线上征集意见、2次线下协商议事,历时1个月逐户沟通,最终形成“权属不变、集中处置、种植流转”的改造方案。项目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最终由园林公司承租79亩林地,并进行重新翻整。翻整土地以“适地绿化”为原则,通过机械化平整土地、配套灌溉系统,选择抗旱能力强、生态景观效益显著的树木进行种植,既解决了“分户经营难管理”的问题,又确保了村民的稳定收益。
如今,走进福寿村,昔日的枯树林已变成连片的绿色林地,配套的灌溉系统纵横交错。“翻整后每亩地都有租金,村里环境也变好了。”村民李大姐算起增收账,笑得合不拢嘴。
从“线上问需”到“线下议事”,从“分歧重重”到“共富共享”,福寿村的林地蜕变,是政协协商助推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下一步,福寿余将继续用好“码”上议平台,让更多闲置资源变成乡村振兴的“活资产”,让老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实在。
来源|金湖县政协 金湖县金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