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放暑假了,县城的学生都有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培训,我们农村的孩子就只能待在家里。要是镇里有暑期托管班就好了!”近日,涟水县岔庙镇王奶奶向网格员刘露反映道。刘露了解王奶奶的诉求后,第一时间通过“码”上议平台提出建议,希望得到镇党委政府的帮助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他们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难以获得父母足够关爱;加之暑期是溺水事件高发期,在缺乏有效监护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安全更令人担忧。
接到该议题后,岔庙镇协商议事室召集人、统战委员王永迅速响应,立即联系关工委、未保站、妇联等部门了解相关情况,并第一时间到村居、学校进行走访调研。调研发现,辖区内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十分单调,“一部手机,一台电视,一个房间,一张床”几乎是他们的全部内容。这一现状凸显出托管服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协商议事会现场
随后,岔庙镇及时召开“情系留守儿童,点亮多彩假期”专题协商议事会。会上,县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党员代表、网格员等各抒己见,积极建言献策。
“除了辅导文化课作业以外,希望有其他课程安排,这样能够吸引孩子们坚持来上课。”群众代表张玉芹说。
“为了孩子们每天能够安全上下学,请大家填写一份孩子的基本信息表,我们将免费为他们购买保险。”居委会干部刘晓东补充道。
“课程除了包含课业辅导,还应增设绘画、手工、心理、安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力求寓教于乐,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党员代表乔娜娜建议。
“作为委员,我将持续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助力形成学业辅导、艺术培养和心理疏导相融合的育人体系;同时,搭建多元化活动平台,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帮扶合力。”县政协委员王永提出。
......
经过协商讨论,各方达成以下共识:选择未保站作为暑托点,便于家长就近接送;招募退休教师、返乡大学生等志愿者积极参与,合理安排个性化课程及开展特色活动及安全公共课;线上连线家长,开展“远程沟通”,打破空间阻隔,及时反馈孩子在校情况;制定安全守则,严格落实家长签字接送,保障孩子人身安全。
协商建议报送至岔庙镇党委后,得到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镇党委把未保站作为“爱心暑托点”,并着手建立爱心托管服务长效机制,通过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增强托管服务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走进派出所开展道路交通法知识研学
在卫生院开展急救知识学习
目前,岔庙镇为期30天的爱心暑托班已临近结束,参与其中的25名留守儿童每天都能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暑假实践与知识学习中,家长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假期托管问题!这个用爱筑起的港湾,正守护着留守儿童的心灵,护航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他们的成长困境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下一步,岔庙镇将继续以群众“呼声”为履职“哨声”,避免简单化、符号化的帮扶方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关怀,让帮扶从“任务清单”转化为“情感自觉”。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实现动态化管理,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够真正落地,惠及每一位留守儿童。
来源|涟水县政协 涟水县岔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