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渔沟的临川书屋真不错,每次带孙女来,孩子都能抱着绘本看一下午,可翻来翻去没啥我能看的书——要么是太专业的,要么是给小孩的,想找本养生、种庄稼的都难。”在淮阴区渔沟镇文化阵地走访调研中,一位牵着孙女的大爷,对着政协委员掏了心窝子。
如今的渔沟镇,已悄然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文化阵地雏形:以临川书屋为核心的村级阅读阵地温馨静谧,以渔子湖公园为代表的户外文化空间开阔舒展,“室内+室外”“静态阅读+动态活动”的多元格局,让村民多了不少文化好去处。但走访中也发现,这些阵地运营仍藏着“短板”——部分设施落灰闲置、服务供给跟村民需求“对不上号”、功能局限于“看书散步”、优质资源进不来,问题实实在在摆在眼前。
群众有诉求,政协有行动。区政协委员、渔沟镇党委副书记漆梦洁当即联合区政协第三委员工作组、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一次次走进渔子湖公园、临川书屋、各村级书屋。他们化身“体验员”,坐下来翻书、走一圈看布局、问村民满不满意,细致观察渔沟本土文化元素的融入实效,把阵地运行的“堵点”“痛点”一一记在本子上。随后,依托“码”上议平台,一场以“小书屋承载大文明 微阵地焕发新活力”为主题的协商议事会火热开启。
“我经常来渔子湖公园散步,不光厕所少,想找个歇脚的长椅都得绕远路,要是能多添几处便民设施就好了!”群众代表黄怀勇率先打开话匣子,说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可以联动侨界资源破局!”政协委员、淮阴区侨联主席孙小梅接过话茬,给出具体建议:“咱们能邀请侨乡文化能人来书屋开讲座、办交流活动,还能对接侨胞捐赠特色书籍,既丰富书屋内容,又能让渔沟的文化走出去、外界的资源引进来,一举两得。”
“服务得精准到‘人’!”政协委员梁玉芹紧接着补充:“针对老年人,多配健康养生、传统戏曲类书籍和简易视听设备;针对青少年,设科普读物区、绘本角,再添个手工活动空间;针对种地的乡亲,多放农业技术、病虫害防治的书,让每个年龄段、每个群体都能‘对味’。”
“不能忘了渔沟‘千年古镇’的根!”政协委员张志敏的话掷地有声,“文化场所得成传统特色活动的‘载体’,比如在书屋办民俗故事会,在渔子湖公园搞非遗展演,让老文化活出新风尚。”
……
你一言、我一语,群众说诉求,委员提建议,现场氛围热烈又务实。经过深入讨论,各方终于凝聚共识,一套“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新鲜出炉:一是“盘活资源贴需求”,根据各村人口结构调整硬件——老龄化重的村多配适老设备,青壮年多的村加技能书籍,同时检修维护闲置设施,让“沉睡”的资源“醒”过来;二是“精准服务挖特色”,先统计不同年龄、职业村民的“需求清单”,再结合渔沟“农业大镇”属性,深挖农耕文化、民俗故事,打造“本土味”十足的文化服务;三是“链接治理拓场景”,把书屋变成“一站式”便民点,增设“便民服务站”帮村民办小事;再设“村民议事区”,让议事会和文化活动结合,用文化聚共识、解难题;四是“内外联动破鸿沟”,主动对接高校、县级图书馆、文化企业,把优质资源“请进来”。
如今,解决方案已落地见效:临川书屋率先与市图书馆实现“图书互通”,村民在村里就能借到市图书馆的书;电子书设备也已配齐,手指一点就能读海量书籍。“现在书屋里有我能看的养生书,还能借市图书馆的农技手册,真是太方便了!”之前提建议的大爷再次走进书屋,脸上满是笑意。
下一步,渔沟镇将以“码”上议平台为纽带,持续深化协商议事机制,推进文化阵地提质升级——让小小的书屋不仅是传递知识、涵养乡风的“精神驿站”,更成为定期邀请群众代表、政协委员、文化能人围坐议事的“民声会客厅”,让不起眼的微阵地在“议事-改进-反馈”的闭环中焕发新活力,确保每一项文化服务升级都精准对接村民需求,真正以协商之力激活文化阵地的“造血”功能,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满满动能。
来源|淮阴区政协 淮阴区渔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