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提案参考选题目录(文末有附件下载)
序号 | 参考选题 | 内容描述 |
1 | 关于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的建议 | 当前,我市正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多重战略交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跨越赶超的重要窗口期,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叠加优质服务功能,积极推进要素集聚、资源整合,对于促进交通与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但是,我市发展枢纽经济仍然存在交通网络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枢纽偏好型和关联型产业有待进一步谋划以及配套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不足,需要通过科学制定枢纽经济发展规划,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搭建优质枢纽经济服务平台,集聚优势培育构建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等措施,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 |
2 | 关于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的建议 | 项目建设,是当前我市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市紧紧聚焦工业强市目标,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鲜明导向,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动项目攻坚突破成势。去年,我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过600个,50亿元以上项目32个。建议要积极探索富有淮安特色、科学精准高效的项目工作路径,特别是要积极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加大科技项目招商,广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争取更多重大项目建设成果。 |
3 | 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市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建议:一是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市场信心,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内生动力;二是聚焦关键环节,坚持创新突破,不断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三是强化要素整合,完善资源保障,不断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大合力。 |
4 | 关于不断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以工业强市为引领,深度对接融入长三角产业集群分工和省“1650”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7+3”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7+3”产业集群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78.1%,今年上半年集群产值同比增长15%。建议我市继续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这个第一方略,主动抢抓产业风口,深入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提档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探索布局低空经济、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前沿产业,更大力度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力争早日打造形成“5+X”未来产业体系。 |
5 | 关于持续推动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近年来,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层次和能级得到有效提升,台资企业聚集发展之势初步形成,为我市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建议要紧扣我市“7+3”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聚焦台资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要进一步发挥我市综合成本、交通区位优势,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完善台企梯次培育机制,培育更多台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工厂,打造台资项目集聚地,助推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
6 | 关于优化开发园区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上级部署要求,精心组织、全面深化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开发园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去行政化、人事薪酬、审批赋权、招商机制等方面改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 “一区多园”建设中各功能园区实际运行管理相对独立、人事薪酬体制改革走不出“全员加薪”思维定势以及平台公司和招商公司实体化运行、市场化发展缺少有效手段等不足。因此,建议我市通过进一步规范开发园区机构设置、厘清职责边界、优化人员管理、强化赋权赋能等措施,不断优化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 |
7 | 关于培育省级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的建议 |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产业园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技术、人才、创新、产业等优势。建议我市立足现有产业园定位,积极探索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发展新机制,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细分领域,为培育省级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夯实基础。 |
8 | 关于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 现代服务业融通千行百业、牵系千家万户,是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三大主导产业,持续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建议各地各部门继续将现代服务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抓手,通过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加强现代物流建设、打造不同消费场景等措施,高位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
9 | 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部署要求,聚焦“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三大服务业主导产业,围绕全市重点制造业领域,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大力推进全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但对比先进地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体量规模偏小、产业质态不优、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程度偏低等问题。为此,建议我市紧扣国家、省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互促、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努力培育一批富有淮安特色且创新活跃、效益显著、带动效应突出的两业融合发展优势产业链条、标杆企业。 |
10 | 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作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 我市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但仍面临制造业产业层级偏低、企业研发活动较少、创新平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不足。因此,建议我市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强新质生产力发展载体;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大力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力量;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深度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加快完善发展生态,切实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障,为打造形成更多“质”的竞争优势、“量”的规模优势蓄势赋能。 |
11 | 关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 |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我市紧扣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定位,进一步明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契合淮安实际的科技创新体系,搭好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平台,努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形成富有淮安特色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
12 | 关于深入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建议 | 我市地处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承担着展现全省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重要使命。建议我市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高水平建设江苏美丽中轴‘绿心’;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建立健全以绿色、循环、可持续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经济化和产业现代化,让绿色发展成为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鲜明标识。 |
13 | 关于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工作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聚焦“7+3”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场景应用升级、基础设施保障、产业支撑培育三大工程,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建议我市进一步建优“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资源池,积极开展示范企业梯度培育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发挥“智改数转网联”示范企业榜样带动作用,优化各行业“智改数转网联”梯度建设和推广路径,深度开发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解决方案,赋能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14 | 关于持续壮大我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建议 | 据统计,我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现有规上企业232家,2023年实现应税开票587.5亿元,同比增长7.43%,食品工业规模整体较强,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省,但仍存在食品产业结构不优、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因此,建议我市以绿色食品产业特色化发展为核心抓手,充分挖掘我市美食资源的独特优势,着力解决同质化和产能过剩问题;积极承接长三角绿色食品产业转移,通过共建园区,探索成本分担、利益共享机制;以发展高质量内河航运、国际空港为核心,进一步畅通绿色食品贸易渠道,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
15 | 关于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打造了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管理体系完善的专精特新企业,让“小块头”释放大能量。建议我市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和奖励扶持措施,持续深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积极为企业挂牌上市提供个性化辅导服务,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
16 | 关于助力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在带动消费、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市外贸企业面临较为严峻的“订单荒”等困难,需要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走出去”。因此,建议我市进一步搭建好政府支持平台,积极探索“企业抱团出海+政府组展促展”贸易促进模式,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市出台的进出口扶持政策,为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更多、更为有效的支撑。 |
17 | 关于加速“新三样”产业集聚 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当前,我市抢抓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风口,大力招引和培育“新三样”等新兴产业项目,2023年,全市“新三样”产业实现开票销售406.29亿元,同比增长56.10%;今年1至7月份,开票销售317.82亿元,同比增长74.48%,“新三样”产业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但还存在产业规模不够大、产业链不够完整、科研支撑不够有力等问题,需要我市持续加大“新三样”重大项目招引,重点培育“新三样”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大“新三样”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打造“新三样”产业集群发展高地。 |
18 | 关于持续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重特大项目招引,抢抓发展机遇,先后集聚了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南高齿、天鹏锂能等龙头企业和快可新能源、港缆新材料等配套企业,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当前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仍面临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制高点,深化产业研究和项目研判,强化产业供需配套,开发更多应用场景,全力打造全产业链条,推动绿色能源体系与绿色制造体系深度融合。 |
19 | 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配套中心建设工作的建议 | 建设产业配套中心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围绕“7+3”先进制造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科技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建议我市聚焦强链补链延链,进一步统筹资源、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产业配套中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 | 关于持续打造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议 | 今年,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2024年度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的公示》,我市金湖县先进节能环保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淮安区机械设备精密配件产业集群跻身公示名单,实现我市零的突破。下一步,建议我市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跟踪和管理,认真梳理总结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多措并举培育更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努力为筑牢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
21 | 关于推进金融支持绿色工厂建设的建议 | 绿色工厂是指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企业,是绿色制造核心实施单元。近日,工商银行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工厂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建议我市积极策应,加快制定我市《绿色工厂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全市绿色制造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源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精准支撑,推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落地。 |
22 | 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 引领民营企业绿色转型的建议 | 民营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绿色转型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双碳背景和环保要求下的必经之路。但我市企业绿色转型慢,整体“含绿量”低,部分企业不敢转、不会转,需要在政策层面引导、支持民营企业绿色转型,在创新驱动方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在转型路径方面为企业“量身定制”转型方案,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
23 | 关于完善企业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 | 数据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包括客户信息、财务数据、战略规划等重要信息,这些敏感性数据一旦发生泄露或被篡改,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我市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法规政策体系,强化各监管机构职责,提升重点行业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快探索数据要素安全治理机制,努力为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24 | 关于大力支持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 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满足多样化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精准开展小微企业帮办服务,全面激发小微企业活力、动力和创造力,有力促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出台了《淮安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若干措施》。建议我市相关部门对照政策文件要求,用心落实,用情服务,努力让小微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助推小微企业成长壮大,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
25 | 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力度。虽然我市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普遍存在数字化改造难度较大、企业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数字化转型人才缺乏等困难,转型的程度远低于大型企业水平,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强化人才支撑,努力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条龙”服务,赋能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
26 | 关于加强我市产业智库建设更好服务产业发展的建议 | 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水平的产业智库能够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掌握产业发展动态,把脉产业发展问题,为优化产业发展路径提供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和智力支撑。当前,我市产业发展正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需要更高水平的智库支持,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产业智库建设,把建设高水平产业智库作为服务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产业智库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产业智库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更好服务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
27 | 关于不断促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务实之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近年来,我市积极策应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黄河明清故道沿线城市政协联席会议等区域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一带、二心、四区、八大工程”发展布局,注重发挥故道沿岸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厚植黄河明清故道历史文化底蕴,为推进黄河明清故道保护利用贡献了淮安力量。下一步,建议我市聚焦省委省政府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带、特色旅游联动发展带、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带、江苏北部千里防护林带的总体定位,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统筹产业振兴和乡村建设,凸显水工文化和特色文旅,推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全力将黄河故道淮安段打造成为生态富民示范廊道。 |
28 | 关于加强对低空经济气象服务的建议 | 低空经济是与气象关联程度最高、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之一,气象既是低空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也是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和各地关于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规划方案等都明确提出相关气象任务,包括将气象保障列入低空监管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低空飞行器在气象探测场景应用、增补低空航空气象监测设施、加强低空气象服务等。建议我市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全面加强低空经济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低空气象风险评估,合理规划低空航行线路,扎实抓好低空飞行安全,努力以高质量气象服务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
29 | 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建筑业现代化转型的建议 | 为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我市积极出台政策指导文件,坚持扶优做强,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但行业转型升级、现代化发展仍面临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环保要求提高等挑战,并且随着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出现,建筑业出现了人员结构性短缺、企业转型发展缺乏人才支撑等问题。因此,建议我市积极引导建筑业企业聚焦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建筑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维护实行全过程绿色低碳改造、开展数字化转型,大力培育建筑业科技领军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专业领域技术研发,鼓励特色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加大智能建造人才培养和一线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支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
30 | 关于推动我市宠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民众养宠理念的升级,宠物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我市有近20家宠物食品生产企业,总规模近10亿元,其中出口宠物食品企业的数量占全省总量的1/3,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议我市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持续推动宠物经济产业链招引,加快宠物经济龙头企业培育,努力开辟宠物产业发展新赛道,培育我市经济发展新动能。 |
31 | 关于持续推进重特大项目招引工作的建议 |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理念,坚持把重特大项目招引作为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头版头条,聚焦“7+3”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这个重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龙头型大项目和科技型好项目招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面对项目招引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需要我市各地各部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招商引资新模式,创新运用基金招商等方式,注重强化“五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各类要素保障,努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项目支撑。 |
32 | 关于提高产业链招商效率的建议 | 相比传统招商引资方式,产业链招商摆脱了一味比拼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方式,而是基于构建产业链的需要,以更深层次和更具长远效应的产业链打造为目标,寻找和弥补产业发展薄弱环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招商。建议我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招商策略,明确链主招引方向,制定针对性招引方案,注重打造专业化招商团队,强化全要素保障,切实提高产业链招商成效。 |
33 | 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聚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赢得了广大企业家的充分认可,带动了重特大项目的快速突破。但仍存在惠企政策宣传不够精准、普惠覆盖面不广、涉企APP过多等不足,建议相关部门对照“最”的标准和追求,通过改革的办法逐项优化提升,努力使优质营商环境成为我市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竞争力。 |
34 |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 破解企业用工难题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但企业落地后用工难题也逐步凸显,特别是引进的人才、招聘的外地员工在政策激励、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购房落户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因此,建议相关部门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企业用工扶持政策,落实外来人员市民待遇,强化人才落户服务保障,切实帮助外来企业有效解决用工难题,为企业在淮落地扎根、优质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35 | 关于降低我市物流成本的建议 | 物流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关键一环,而且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物流成本最低”作为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的首要任务,持续加大公、铁、航、水等交通网络建设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物流网络布局有待优化、物流运行效率亟需提高、物流管理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等短板,需要进一步推进物流网络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物流精细化,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推进物流数智化,加快物流转型升级,努力让更低物流成本成为我市营商环境的硬支撑。 |
36 | 关于突出工业强县 夯实县域发展基础的建议 | 县域经济是我市目前发展最大的瓶颈,也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重点重抓的“四件大事”之一,尽管涟水县首次入选“2024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单,填补了淮安市的空白,但总体上仍面临着县域工业集聚不足、县城建设管理不优等问题。建议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持续在发展精力上聚焦、在资源要素上聚力、在干部状态上聚神,积极推动各县区努力当好招商引资主力军、提高工业增长贡献度,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
37 | 关于聚焦镇街工业集中区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的建议 | 镇街工业集中区是企业集聚发展的平台载体,是实现县域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市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加之要素资源的日趋收紧,镇街工业集中区分布散不平衡、项目多集聚少、进不易退出难、配套弱管理松等问题日益突显。因此,建议:一是注重精准施策,推动镇街工业集中区集约化发展;二是加快规上培育,推动镇街工业集中区高效化发展;三是突出分类整治,推动镇街工业集中区精细化发展;四是提升整体形象,推动镇街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发展;五是强化考评管理,推动镇街工业集中区规范化发展。 |
38 | 关于全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以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全产业链建设,坚持市场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和标准化创建,取得了积极成效。建议:加大招商力度,持续推进强链补链;完善扶持政策,全力提升要素保障水平;注重创新驱动,推进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养殖,推动我市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
39 | 关于推动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建议 | 近期,国家已经出台实施降准降息等政策,其他金融政策也在积极推进,对改善预期、增强信心,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建议要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措施,降低购房门槛,提高购房者的购房意愿和购房能力,不断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
40 | 关于实施科技成果“先试用后付费”试点的建议 | 推行科技成果“先试用后付费”新模式,不仅能大大降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前的投入和试错成本,又能促进科研机构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步伐,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建议我市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让试点企业通过“零门槛费”方式承接科技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引入融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建立“企业参保—申请理赔—保险受理—勘察鉴定—先行赔付—信用推送”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保障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
41 | 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于民营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制胜“密码”。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持续推动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有效助力了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但对标先进,我市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仍存在短板和弱项,需要优化配套机制和管控模式,推进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协同发力,促进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42 | 关于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的建议 | 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旨在进一步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升财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建议我市在全类别科研项目上探索实施“包干制”试点,进一步明确项目经费主体责任人和“包干制”经费支出范畴,能放则放、该简则简,并通过负面清单形式限制违规开支的情形,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质效,确保 “放得开、管得住”。 |
43 |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释放科技创新潜力的建议 |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部署,加快打造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创新事业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建议我市进一步重抓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矩阵打造、科创平台建设以及创新生态优化,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全面加快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步伐,为推动淮安成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筑牢科技支撑。 |
44 | 关于实施科技金融赋能创新提速行动的建议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把科技金融摆在首位,这为金融机构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指明了发力方向。建议我市各金融机构充分依托丰富的金融资源与创新能力,积极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方案,打造多元化金融产品矩阵,在科创贷款总量、增量、增幅、占比以及科创重点客群覆盖率等方面实现不断突破,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
45 | 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的建议 | 建立健全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对于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遏制新增隐性债务、防止隐性债务变种、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我市进一步完善地方债务分类管理措施,健全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应用,努力实现监测监管全覆盖,为有效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及其变种、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更好发挥地方债务效能奠定坚实基础。 |
46 | 关于深入推进拖欠企业账款治理的建议 | 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对维护企业权益、稳定企业预期、增强企业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对推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作出系统部署。建议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制度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拖欠成因及防范化解举措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拖欠企业账款专项治理行动,确保《意见》要求在我市落地见效。 |
47 | 关于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围绕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积极帮助企业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涉企行政执法检查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建议我市进一步优化包容审慎监管工作机制,统筹执法资源,强化部门联动,全面落实“首查不罚”工作要求,大力推行执法类信访举报问题一头受理、一次查清、迅速办结,有效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多头执法、随意执法、过度执法等问题,提高执法精准度,最大程度避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
48 | 关于规范“第三方”市场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建议 |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简政放权后,多项检测检验、审核验收、咨询服务等工作交由“第三方”机构或单位开展,但目前“第三方”单位种类多、委托的业务名目多、市场鱼龙混杂且服务质量优劣不等、收费标准高低不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和经营负担。为进一步规范“第三方”市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议:一是规范“第三方”机构收费标准及服务内容;二是加强对“第三方”机构审查和监管;三是进一步畅通对“第三方”机构监督渠道。 |
49 | 关于持续丰富“企业家日”内涵的建议 | 今年7月5日,我市迎来了首个“企业家日”,向全社会释放了淮安敬商、爱商、亲商、护商的强烈信号。建议相关部门以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着力点,持续丰富内涵形式,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增强企业家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提升企业扎根淮安、深耕淮安、发展淮安的信心。 |
50 | 关于加强对我市青年企业家培养的建议 | 加强对青年企业家的培养,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关系到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关系到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为此,建议我市把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培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充分运用专项培训、指导服务、表彰鼓励等措施,积极营造青年企业家创业创新良好成长环境,激发青年企业家创业创新激情和动力,促进年轻一代企业家提升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 |
51 | 关于加大科技创新人才招引力度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更多优惠的政策条件,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留住人才,扎实推动人才工作创新与科技创新互融共进。但科技创新人才招引的实际成效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的引进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我市相关部门立足市情,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规划布局,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各类保障服务措施,确保科技创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为推动我市高质量跨越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
52 | 关于大力培育数字化复合型人才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市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面临复合型人才结构性短缺、管理与技术衔接不足以及中小企业中困难更大等困境,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建立健全复合型人才数据资源库和专家库,搭建好政企和专家交流平台,加大数字化转型复合型人才培育力度等措施,努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淮安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
53 | 关于加快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变革浪潮中,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近年来,随着我市人才招、育、引、留、用等方面制度的逐步健全,数字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数字人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下一步,建议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积极构建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完善体现数字人才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大力提升数字人才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为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
54 | 关于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建议 | 产业工人是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但目前我市在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上还存在措施不够扎实、精准度不够高等问题,需要聚焦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一体化体系、搭建产业工人发展成长平台、推动引企育企和引才育才上双向发力等有效措施,努力造就符合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
55 | 关于优化企业短期用工机制的建议 | 目前,企业用工以“正式工、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多用工模式相结合为主,据了解,不少用工规模500人以上的企业,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短期小时工、日结工占企业用工总数的40%以上,一些重点企业在订单高峰期,甚至达到了50-60%。然而,小时工、日结工只能缓解企业短期用工紧张,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甚至导致企业出现劳资纠纷多发频发、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等状况。为此,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机制,强化企业用工主体责任,规范企业短期用工行为,促进企业短期用工健康有序发展。 |
56 | 关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建议 | 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实现交通运输行业流程再造、系统重塑、制度重构的过程。近年来,我市积极优化整合全市交通系统数据资源,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加快发展数字交通产业,为促进各类新型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一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议我市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大众期盼出发,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统筹谋划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全链条创新,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融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交通力量。 |
57 | 关于争取金湖至高邮高速公路建设列入江苏省相关规划的建议 | 建设金湖至高邮高速公路(含高邮湖大桥),对于打通淮扬两地交通“瓶颈”、完善区域路网结构、串联沿线旅游资源、推动里下河区域一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我市加强与扬州市协作配合,积极争取省政府和省交通部门支持,将金湖至高邮高速公路建设纳入《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为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提供上位规划依据。 |
58 | 关于推进沿淮铁路纳规的建议 |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76号),到2035年,全面建成“轨道上的江苏”,基本实现县(市)高铁通达,形成“4321交通圈”。江苏省铁路办已完成沿淮铁路规划研究,在规划结题成果评审会上,各位专家一致认为沿淮铁路是长三角沟通中原及西南地区的重要客运通道,项目对于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轨道上的江苏”建设,完善沿淮地区立体交通网络,促进沿淮经济带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盱眙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县份、淮安整体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前哨城市,目前仍未列入铁路相关规划,需要市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努力将沿淮铁路建设纳入修编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 |
59 | 关于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建议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积极构建依法履职、分类监管、动态调整、灵活授权的管理机制,大力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锻造现代化新国企,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
60 | 关于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的建议 | 《淮安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方案》出台以来,我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应用覆盖面逐步扩大,公众多层次多样化支付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但仍存在应用场景偏少、日常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建议我市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增量扩面、场景稳步创新、产业更趋成熟、生态持续完善,创新打造具有人民性、安全性、市场性特征的数字人民币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努力提高淮安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的实际成效。 |
61 | 关于持续高位推动县中振兴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聚焦县中振兴这一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工作,紧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突出县中振兴的引领性地位,坚持教师、教学、教研“三教”协同,县中振兴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步显现,但仍存在县域范围内优质生源流失、师资结构不合理等短板不足。因此,建议我市从优化教学资源、建好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统筹资源力量,健全评价机制,全面加快县中振兴步伐,全力擦亮“学在淮安”教育品牌。 |
62 | 关于持续保障“校园餐”品质的建议 |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食堂察看学生就餐条件时强调,要让孩子们吃得营养健康,确保学生饮食安全、营养可口。建议我市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着重从“学校端”发力,积极推动各中小学校全面调查学生就餐需求,并通过改造提升学校食堂、科学研制校园营养餐食谱、加强食堂厨师业务培训、引进优质校外供餐机构、邀请家长参与校园餐监管等措施,努力提高校园供餐能力,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
63 | 关于完善我市托育机构管理的建议 | 托育服务一头连着“家庭幸福”,一头连着“民族未来”,是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为抓手,逐步形成普惠为主、服务多元、质态良好、群众满意的托育服务格局。但从今年全市托育机构专项监督检查情况来看,仍存在少数托育机构依法依规开展托育服务的意识不强、人员配备不足、监控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建议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综合监管力度,全面规范托育机构服务行为,扎实抓好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注重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努力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更优质安全的照护服务。 |
64 | 关于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建议 |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市校园内多次发生意外伤害、自杀等事件,主要存在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开展生命教育的师资缺乏、协同教育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建议我市相关部门注重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进一步建立健全生命教育制度,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加强生命教育师资培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全力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
65 | 关于及时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 加强学校心理评估体系建设的建议 | 目前中小学生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抑郁症等检出率呈现低龄化趋势。构建学校心理评估体系,对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可以做到及时发现、正确解决,为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我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加强学校心理评估体系建设,重视心理干预师资队伍培养,组织开展多频次、全覆盖的心理普测,搭建好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信息平台,注重提升家校联手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切实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
66 | 关于低出生率背景下加大对幼儿园发展支持的建议 | 出生率下降对幼儿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我市幼儿园普遍面临生源逐渐减少、资金日益紧张、教师资源流失等困难。因此,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幼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难,进一步完善园所经费、托育服务、协同育人、师资培养等相关政策,调整优化幼儿园布局规划,注重做好幼儿园资源整合,切实保证幼儿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园所对适龄幼儿、优秀教师吸引力的不断提升。 |
67 | 关于加强乡镇学前教育的建议 |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石。当前,我市乡镇学前教育仍然面临着办园条件简陋、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建议我市进一步加大乡镇学前教育财政支持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布局调整和优化,注重强化乡镇学前教育管理,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乡村学前儿童能够享有更好的成长环境。 |
68 | 关于在小规模学校撤并过程中建立困境儿童帮扶机制的建议 | 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地都启动了小规模学校的撤并工作,但在撤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以前留在农村就读的很多是困境儿童,有的学生还患有智障、肢体残疾、精神或身体疾病,相对集中办学后,这些困难家庭或残障儿童存在继续就读困难,需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帮扶,化解辍学风险。为此,建议各县区党委政府:一是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困境儿童进行逐一摸底调查,根据不同困难建立“一生一策”常态化帮扶机制;二是对确实需要父母或监护人陪读、又无力购房租房的,政府将其纳入廉住房或公租房予以保障,或提供租房补贴;三是对不需要陪读、生活困难的学生,由政府按月发放必要的生活补贴,解决其异地或进城就读的生活费问题。 |
69 | 关于进一步规范研学市场行为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 | 当前,研学风潮兴盛,研学市场稳步成长,有数据显示,全国研学市场已经达到千亿级别规模。我市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资源丰富,研学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主要以夏令营、冬令营、游学等形式为主,既有官方参与发起的集体研学活动,也有自行组织的分散活动,市场主体缺乏统一引导。因此建议我市相关部门立足弘扬淮安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制定我市研学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研学资源整合,规范研学活动市场行为,切实保障研学市场健康发展。 |
70 | 关于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建设的建议 | 今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4年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我市共有6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和投资计划,数量位居苏北第一,全省第四。建议市有关部门以保障省级重点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为抓手,聚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财政资金扶持、项目宣传推介、品牌创建指导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围绕特色品牌打造,强化龙头项目牵引,持续加大文化和旅游产业招商力度,拓宽招商范围,提高招商精准度,努力推动我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
71 | 关于加强文旅全方位宣传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得到国家、省相关领导和广大游客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金字招牌。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我市文旅市场,建议:一是做好文旅全媒体营销工作,推动我市文旅宣传一体化融合发展,建成“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多种生成、立体传播、同频共振”的文旅全媒体宣传矩阵;二是深挖淮安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要持续放大河下古镇的西游和状元文化元素,把文化的魅力通过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展现出来;三是坚持紧紧围绕“周恩来总理家乡、三大名著诞生地”的古城文化旅游标识,创新创作宣传推介淮安市文化旅游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打响淮安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
72 | 关于加强景区景点讲解导游队伍建设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讲解导游队伍在服务游客、增强游客愉悦感幸福感、引导人们转变旅游消费观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讲解导游队伍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个别人员服务态度较差等问题。因此,建议市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讲解导游队伍建设和管理,并通过举办讲解员、导游员专项技能大赛等赛训活动,努力培养一支拉得出、叫得响的文旅讲解导游服务队伍,当好淮安“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名片的代言人。 |
73 | 关于持续放大淮安“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的建议 | 自“世界美食之都”美誉创建以来,我市在美食之都建设、美食文旅融合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下一步,建议我市进一步完善支持餐饮美食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统筹谋划我市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措施,强化餐饮美食载体建设,提升淮安餐饮品质,优化餐饮消费环境,培养更多高技能烹饪人才,持续放大淮安“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 |
74 | 关于进一步提升河下古镇文旅服务水平的建议 | 河下古镇作为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5A级古镇,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成为越来越多旅游爱好者的“打卡地”,但景区管理服务仍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加强。建议在景区多处路口制作导游标志,帮助游客合理安排行程线路;提档升级街巷店铺,弘扬淮扬特色菜肴;尊重地方风俗习惯,开展文化民俗活动;优化夜市市场管理,开展水上景区夜游;改进非遗文化街区,强化文物古迹保护。 |
75 | 关于改造钵池山公园 提升服务功能的建议 | 钵池山公园作为我市的标志性绿地,承载着丰富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但由于公园建设时间较早,后续改造不到位,目前正面临设施老化、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围绕立体打造城市文化绿洲公园,进一步完善公园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更好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
76 | 关于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 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 当前,我市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治理、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应用、公民数字素养的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和共享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建议市相关部门深入推进数字化新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共享,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智能治理水平。 |
77 | 关于提高我市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建设重要论述,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思路,城市社区治理能力提升明显,但仍存在少数社区干部对“社区治理的本质就是服务”认识不足,在服务内容清单化、服务职责精细化、服务手段智能化等方面做的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建议相关部门通过进一步选优配强社区书记,精细化落实治理职责和治理任务,注重加强社工队伍能力培训等措施,切实提高我市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
78 | 关于持续抓好“不淹不涝”城市建设的建议 | “不淹不涝”城市建设是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建议我市相关部门树牢底线思维,强化应急处置,积极应用智慧装备和信息技术,着力推进地下排水管网修复改造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系统推进“不淹不涝“城市建设。 |
79 | 关于深入推进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培育城市建设的建议 | 自入选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培育城市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等12部门《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强统筹谋划,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建议市相关部门以省级试点培育城市为契机,加强市县联动,充分发挥各地职能部门作用,释放区域特色,鼓励试点社区在业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注重调动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机构力量,共同参与便民生活圈建设,努力争创国家级示范城市。 |
80 | 关于持续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建议 |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围绕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形成“1+10+N”建设方案体系,全市“无废城市”建设稳步向前、成效明显,在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形成多个创新模式。建议我市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协调机制作用,强化重点工程项目推进,积极开展“无废”宣传,确保形成合力,加速形成“无废城市”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
81 | 关于建设更高标准智慧城市 提高我市社会防控水平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智慧版技防城项目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防控向数据化、智能化转型,但仍有协调机制还不够有力、规划体系还不够科学、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信息平台作用发挥还不够到位等不足。因此,建议:一是坚持高站位、突出大统筹,建立健全“党政主导、政法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建设体系;二是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打造“三圈、多点、一线”立体防控圈层,纵深建立市周界、主城区、核心区“三道防控圈”;三是打造智慧化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基层治理水平,进一步夯实社会治安防控根基。 |
82 | 关于促进互识互信 助力社会治理的建议 | 邻里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邻里关系已从“熟人社会”逐渐演变成为“陌生人社会”,邻里之间的互识互信逐步淡化,也给社会高效治理带来较大影响。为此,建议我市进一步推进社会精细化治理,积极创设邻里接触场景,增加邻里互识机会,以互识促互信,重塑近邻胜远亲的和谐景象,以增进邻里团结,增强基层的凝聚力、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有效应对和化解社会治理风险,助力提升社会治理的韧性和适应性。 |
83 | 关于开展桥下空间综合整治 激发“城市角落”公共活力的建议 |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高架、桥梁等快速通道建设力度的持续加大,“桥下空间”这一新型城市剩余空间加速涌现,给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我市坚持规划引领,研究制定桥下空间开发与治理地方法规,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并通过释放市民休闲空间、提升绿化景观、注入新业态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桥下空间使用价值和品质,让“城市角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84 | 关于推进一般工业固废高质量治理的建议 |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分为一般工业废物和危险废物两类。一般工业废物是指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判定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工业固体废物。近年来,我市围绕“无废城市”创建,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体系,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切实减少工业固废产生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建议市相关部门紧扣“十四五”时期淮安“无废城市”建设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一般工业固废产生监测力度,严格规范一般工业固废处置行为,扎实推动一般工业固废循环利用,切实提高一般工业固废治理水平。 |
85 | 关于加强住宅小区违章建筑综合治理的建议 |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区违建问题也呈现了新变化、出现了新问题,集中表现为小区一楼各式新建花园、顶楼阳光房等违章建筑屡见不鲜,不但破坏了小区公共环境的整体性,影响居住环境的美观,同时也侵害了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带来安全隐患。为此,建议市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优化调整违建快速处置办法,落实属地源头监管职责,强化多部门联合查处机制,坚决遏制住宅小区违章搭建行为。 |
86 | 关于提升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的建议 | 目前,我市大部分小区特别是新建小区物业服务水平总体良好,但部分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包括部分小区基础设施配置不到位、业主合理需求迟迟得不到解决、物业与居民之间的矛盾较为尖锐等。为此,建议:一是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利用老旧小区改造机会,完善老旧小区各项设施;二是加大对物业公司的监管,建立健全物业服务考核机制;三是结合老旧小区实际,实施居民自管、市场化运营、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模式。 |
87 | 关于深入开展成品油非法经营整治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对成品油违法违规销售行为进行了多次联合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成品油非法经营现象并未得到彻底根治。因此,建议各地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领导关于成品油非法经营整治工作的批示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积极构建联合整治长效机制,坚持打“持久战”“协作战”,不断净化我市成品油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者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
88 | 关于建立我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张图”的建议 | “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分年度滚动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这些设施分布较为广泛,遇到突发环境问题时很难快速准确地反映事发地周边情况,影响溯源分析的时效。因此,建议市相关部门在全面清查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全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GIS“一张图”,推动实现空间分布、分类展示与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相互融通和信息化管理,为快速应对突发环境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
89 | 关于落实好新污染物治理重大改革任务 助力美丽淮安建设的建议 | 新污染物一般具有“新”“多”“广”“低”等特点,对监测技术与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市监测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完成2025年《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第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优先评估计划》中化学物质环境调查、加密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任务。因此,建议市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化学物质调查监测,科学评估环境风险,精准识别环境风险较大的新污染物,积极采取源头禁限、过程减排、末端治理等措施,实现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同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厘清职责边界,全面落实治理属地责任,切实提高新污染物协同治理能力,为建设美丽淮安贡献力量。 |
90 | 关于洪泽湖整体生态环境提升及旅游景观打造的建议 | 洪泽湖是全国第四大淡水湖,也是淮河流域特别重要的防洪调蓄湖泊。目前,洪泽湖滞洪区建设正在全面实施,环湖公路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并通车,初步实现“生态湖岸、防洪屏障、幸福大道”三大目标。建议市相关部门牵头,盱眙、洪泽、淮阴等县区政府配合,统筹谋划洪泽湖整体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积极打造环湖旅游景观并一体化融入全市旅游规划,更好发挥大运河百里画廊效应。 |
91 | 关于加强城区雨污水管网错混接问题监管整治的建议 | 经过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多年雨污分流整治建设,我市城区排水能力已得到较大提升,但管网错接、混接现象在部分临街商铺、小区仍然存在。因此,建议:一是持续开展城区管网排查,严查雨水管网晴天排水现象,追本溯源形成问题台账,制定整治方案,逐处逐个整改落实;二是严格落实城镇排水管理规定以及城镇污水排管许可制度,建立住建、市场、城管等多部门联动监管执法体系,规范临街商户排污行为,对污水乱排乱倒污染环境行为及时处置严厉打击,打造城市管理新格局。 |
92 | 关于加大里运河统一管理力度的建议 | 经过近年来的精心打造,里运河已成为对外展示淮安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但目前管理主体众多,涉及淮安区、生态文旅区、经开区、清江浦区和市大运河办、水利局、住建局、文广新局、交通局、文旅集团等,经费投入来源渠道不同,管理标准不一,职责不清晰,不利于进一步提升里运河整体形象。因此,建议由市大运河办牵头统一负责里运河管理,统筹调度项目和经费,强化沿线管理资源整合,相关区和市直部门按职责做好分内工作,“一盘棋”服务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
93 | 关于加速推进兴淮河工程建设的建议 | 兴淮河工程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市渠北地区排涝能力,完善区域水网和航道布局,改善区域生态水环境。目前,兴淮河工程可研已经市发改委批复,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同步推进用地报批、移民规划、环评等前期工作。由于工程征地较多,投资较大,建议市委市政府和淮安区政府结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建设,统筹考虑项目建设资金及永久征地指标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力争尽快发挥作用。 |
94 | 关于加强农田改造和水利设施建设配套衔接的建议 |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有着重要意义。但我市一些农田建设改造设施在排灌方面存在设计标准偏低,导致灌排不畅,给一些地区特别是低洼片区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为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建议农业和水利部门协同对已建成农田排灌系统进行排查,根据往年汛期历史数据重新确定排灌渠道标准,及时改建不符合要求的设施。同时,在新的高标准农田设施改造设计时,水利部门应参与对灌排指标进行确认,确保建设资金高效使用、发挥应有作用。 |
95 | 关于贯彻落实《节约用水条例》 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建议 | 《节约用水条例》于2024年5月1日施行,全市非常规水源利用主要包括再生水及雨水的使用,2023年全市非常规水源利用量为5353万立方米,其中再生水利用量为5091万立方米、雨水利用量为262万立方米。当前我市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尤其是再生水的循环利用方面,主要存在输配管网缺乏、供水水质不稳定、优惠政策缺少等方面不足。建议:一是拓宽利用渠道,统筹企业用水、环境用水、城市杂用水、水源补充等方面的用水,系统性规划建设再生水输配管网系统;二是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强化末端监管,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量和水质等动态监管;三是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排污指标置换等经济杠杆、行政管理手段,支持潜在用户使用再生水。 |
96 | 关于开展环高邮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建议 | 高邮湖是淮河入江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大型浅水、过水型湖泊,主要入湖河流有三河(淮河入江水道)、利农河和白塔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由河流排入高邮湖,导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氮磷超标,水体黑臭,问题出在水里,根子还在岸上,控源截污、源头治理才是“治本之策”。为此,建议:一是加强湖区周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二是逐步缩减湖区围网养殖面积;三是加强入湖镇村级河道管护;四是以省、市、县三级水利管理机制推动湖泊管护、治理高效实施;五是以退圩还湖工程实施推进湖泊生态修复;六是加快对入高邮湖河道进行整治,打造生态样板河道,提升湖区生态环境,展现“绿堤碧波”美景。 |
97 | 关于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建议 | 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支持大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建设,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现有大中型灌区26个,设计灌溉面积58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81.5%。当前仍有部分灌区骨干灌排设施未得到改造,存在投入不高、配套不全、骨干灌排设施与田间工程不衔接等问题。建议我市抢抓增发国债、专项债等机遇,强化项目储备,争取更多灌区项目立项实施;将灌区项目配套资金纳入公共财政投入优先保障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统筹灌区改造、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农村生态河道、水土保持等项目,合力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 |
98 | 关于推动农村区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我市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地区,具有农村地区占比大、农村老龄人口多等显著特点。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农村区域养老服务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差距,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支点作用不明显;二是养老服务运行可持续性和监管不足;三是服务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建议:一是完善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功能;二是提高农民养老消费能力;三是健全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 |
99 | 关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建议 | 2023年3月1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旨在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农村低效闲置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建议我市按照自然资源部的通知要求,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构建入市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工作机制,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能力,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
100 | 关于拓宽我市农产品电商路径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产品电商多元融合发展,在扶农助农、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周边城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特色产业有待打造,产业链尚未成形;特色品牌有待塑造,线上销售仍需加强;平台资源有待整合,要素服务亟待创新;人才资源亟需培育,专业人才亟待内生外引;扶持政策尚待完善,电商产业有待高位推动。为此,建议:一是强化电商发展引领,培养“好组织”;二是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打造“好品牌”;三是开发农产品电商爆品,挖掘“好产品”;四是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建设“好平台”;五是内生外引提升技能,留住“好人才”。 |
101 | 关于着力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 生态农业作为承载农业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模式,将成为“十五五”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市生态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大而不强的短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存在农业资源整体质效有待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市相关部门坚持系统推进、要素集成,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推广、新型农业经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体系构建,完善绿色低碳农业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探索水权、排污权、碳减排等绿色农业要素价值实现市场化,切实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
102 | 关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提升农村发展软实力的建议 |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动力源泉。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我市策划开展了2024年“四季村晚”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为此,建议:一要在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上持续用力;二要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上持续用力;三要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持续用力;四是在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上持续用力。 |
103 |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农业品牌建设的建议 | 近年来,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市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通过建设区域公共品牌,政企联动探索“淮味千年”品牌实体化、市场化、规范化运营,一系列特色农产品IP走进人们视野,品牌农业创建工作也走在了全省前列。下一步,建议要持续深化品牌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品牌保护机制,有力强化品牌人才支撑。 |
104 | 关于深入实施“强村富民”工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强村富民”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关键环节,强化制度设计,优化工作举措,统筹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三年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虽然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强村富民”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后劲不足、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建议要加快推进“强村富民"工程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完善管理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
105 | 关于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持续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仍面临着内生动力不强、增收渠道不宽、软硬设施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建议要激活人才引擎,点燃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宽增收渠道,寻求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提升软硬能力,筑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基础。 |
106 | 关于持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在总结前期改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推动我市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体住房安全,但仍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危房清查仍有盲区、危房补贴申请手续较为繁琐等问题。因此,建议我市进一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农村危房安全动态监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标准,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推动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工作落地见效。 |
107 | 关于深化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阵地建设上取得可喜成绩,但还存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分布还不够均衡、公共法律服务力量整合还不够到位、公共法律服务宣传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等不足。下一步,建议我市进一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法律服务政策宣传力度,抓好公共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
108 | 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的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建议我市立足存量,聚焦内核,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评估工作;合理规划,有效开发,大力构建有利于非遗保护的产业生态;搭建平台,提高收益,切实增强传承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
109 | 关于进一步引导扶持自媒体服务城市宣传的建议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自媒体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城市文旅宣传、城市品牌建设中,自媒体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旅游资源,一直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宣传和文旅推介,给自媒体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建议市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自媒体人员组织管理,提高自媒体人员素质,提供更多的资源政策支持,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发挥自媒体在城市宣传、品牌打造中的作用。 |
110 | 关于进一步发展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健康淮安”建设为统领,从价值理念、组织架构、环境支持三个方面,全面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与居家养老服务有机衔接,大力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市民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逐年提高,但仍存在社区医养结合支持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能力偏弱、部门管理力量整合不到位、专业人才较为短缺等不足。为此,建议我市进一步健全社区医养结合支持政策体系,完善社区医养结合发展规划,优化社区医养结合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培养,切实提高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
111 | 关于加快健康淮安建设的建议 |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人民群众健康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政策融入城市发展规划,把健康理念融入城市治理过程,推动健康淮安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下一步,建议:一是要统筹谋划高水平现代化医疗机构建设;二是要着力破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困难;三是要加快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多措并举走好我市卫生健康现代化之路,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
112 | 关于加快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建议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网底,更是建设“健康淮安”、打造“医在淮安”品牌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市坚持“强基层、建机制、优服务、育人才”基本思路,加快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下一步,建议我市按照补短板、强弱项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专项人才激励机制,扎实推动基层卫生机构健康发展。 |
113 | 关于大力发展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建议 | 2024年,全国卫生工作提出“全面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康复以及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防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要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中医药人才体系建设滞后等方面短板。为此,建议我市聚焦顶层设计,全面深化中医药事业改革;突出融合共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人才优先,促进中医药工作传承创新。 |
114 | 关于加强口腔诊疗机构医源性感染控制的建议 | 目前,口腔科已经被列入医院感控管理的高危科室,尽管经过各级行政部门、口腔质控中心的监督管理,口腔诊疗机构的感控措施落实较前几年有了明显好转,但一些医疗机构为减少正常支出,还存在感控理念落后、感控意识淡漠、感控要求执行不力等问题。因此,建议我市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强源头管控,常态化取缔无证行医摊点,确保正规合法的口腔诊疗机构健康发展,切实提高医源性感染控制能力。 |
115 | 关于统筹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建议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去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6.58万人,完成省考指标“保二争一”目标。建议我市充分发挥产业发展、项目投资在扩大就业容量、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优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和帮扶体系,完善就业公共服务机制,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奠定坚实基础。 |
116 | 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建议 | 2024年4月,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社会工作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16条措施》,自上而下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各地做好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建议我市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策文件,坚持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发展方向,扎实开展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现状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度机制,多措并举提高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高质量推进全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 |
117 | 关于规范电竞酒店经营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建议 |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各界的重要职责。我市长期以来积极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为市域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安全、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但仍有未成年人伤害事件在电竞酒店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案涉电竞酒店未严格执行身份查验、违规接待未成年人、男女多人混住、电竞酒店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等,给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建议我市严格落实未成年人入住监督机制,加大电竞酒店督查检查力度,加强电竞酒店从业人员法治教育,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
118 | 关于降低外卖骑手交通安全事故的建议 | 近年来,在城区繁华路段尤其是三餐时间节点,外卖骑手迎风冒雨穿行于大街小巷,在为老百姓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每年外卖骑手驾驶电动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近百起,究其原因,主要是骑手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为多挣钱抢单、为按时送达避免投诉等。因此,建议我市持续开展外卖骑手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广泛开展警示教育宣传,压紧压实外卖企业主体责任,最大限度减少外卖骑手交通事故,切实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119 | 关于以中小企业为监管重点 筑牢劳动者职业病安全屏障的建议 | 2024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2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坚持预防为主,守护职业健康”。据了解,《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义务和劳动者的权利,但中小企业职业病防治还存在检查覆盖率较低、检查不规范、检查项目少等问题。因此,建议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检查力度,督促用人单位严格落实职业病防治要求,推动实现应检尽检,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120 | 关于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11583”工作思路,持续强化风险研判、隐患整治和监管服务,扎实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向好,但在基层基础、本质安全、责任落实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短板。为此,建议市相关部门继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聚焦重点工作任务,持续开展问题隐患“大排查”“大摸底”,统筹落实应急管理职责,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
121 | 关于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议 | 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固本之策,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议我市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以及公安、交通、卫健、消防等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建立健全统一管理指挥、强化救援协作工作体系,配齐配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并通过系统科学的理论培训、案例教学、岗位练兵等方式,切实提高救援队伍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实战本领,着力推动安全发展。 |
122 | 关于加强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的建议 | 随着电梯使用年限的增加,部分住宅小区电梯出现老化、停摆、关人、突然下坠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的居住体验和人身安全。为强化电梯安全管理,建议市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对住宅电梯安全问题进行排查,督促电梯维保单位和物业公司认真落实管理职责,切实加强正常运行电梯日常保养,及时更换故障率高的电梯,并对监管、维保不及时、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处罚,确保住宅小区电梯安全。 |
123 | 关于加强城市窨井安全管理与维护的的建议 | 城市窨井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排水、供水、供电、通信等多种功能,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然而,当前我市窨井还存在安全隐患排查不及时、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处置机制,全面落实窨井安全管理责任,完善窨井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并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方式,提高市民参与窨井安全管理的意识,切实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 |
124 | 关于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局部强降雨、大风、雷暴以及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和危害,人民群众对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市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高效利用;积极组织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大力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确保极端天气来临时应急处置及时到位、人民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障。 |
125 | 关于加强主城区重要交通节点改造的建议 | 北京南路325省道路口南北向车道设置与交通流不匹配,在信号灯配时已达规范上限的情况下,仍难以满足人流、车流及时疏散要求,导致该路口成为市内最拥堵路段之一。另外,北京南路前进路口为错位相交,由北向南机动车在路口右转弯时需在路口掉头并逆行一小段才能驶入前进路,并与由北向南通行的非机动车冲突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为此,建议市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拆除北京南路325省道路口南侧中央隔离绿化带,削减西侧绿岛,并将路口南侧渠化为3条出口道,将路口北侧左转车道改为直左组合车道,提高由北向南通行效率;对北京南路前进路口进行优化改造,对西侧侧分带进行拆除,对路口进行重新渠化,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
126 | 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治理的建议 | 近年来,我市不断规范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积极推动非标电动自行车有序淘汰,并严格路面执法,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非标电动自行车仍然存在生产、销售、改装屡禁不止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建议市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全面加强非标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改装等源头管理,强化道路违法查处,切实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
127 | 关于整治非法电动摩托改装的建议 | 非法改装的电动摩托车时速能高达150km,且改装后的车辆车架强度不够、刹车盘片问题突出,一旦发生事故,对公众出行安全造成的危害极大。因此,建议市相关部门加强源头治理,对生产超规控制器、电池的厂家进行全面排查,对电动摩托车售后修理店铺进行专项整治,发现非法改装行为进行顶格处罚,超速超限行驶电动摩托车及时查扣,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努力把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
128 | 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的建议 | 近年来,因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屡屡发生,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很大威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日前,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淮安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条例》,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建议市相关部门认真对照《条例》规定,加快推进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严格落实各方安全管理责任,依法查处违规充电行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
129 | 关于加强洪泽湖“三无”船舶综合整治的建议 | 洪泽湖禁捕退捕政策实施以来,合法渔船已被全部清退,但“三无”船舶大量留存,因“三无”船舶入湖非法捕捞、无证载客等导致洪泽湖水上安全事故频发,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严重影响了水上执法安全。建议市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三无”船舶管理牵头责任,建立健全“三无”船舶治理多方联动机制,明确“三无”船舶认定标准和程序,推动相关县区强化属地管理职责,并通过宣传引导、排查摸底、集中整治、清理取缔和分类处置等措施,切实推进“三无”船舶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
130 | 关于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实施见义勇为奖励的建议 | 捐献造血干细胞在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方面意义重大,捐献要求和标准极高,并且我省多地已将造血干细胞捐献纳入见义勇为表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见义勇为”精神,鼓励和动员更多志愿者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行列,建议将捐献造血干细胞列为见义勇为行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实施见义勇为奖励。 |
131 | 关于完善志愿者激励政策的建议 | 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2024年9月,江苏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11家单位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围绕经费保障、权益保障、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系列举措,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多支持。建议:一是完善我市志愿者激励政策;二是建立注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人身保险制度;三是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培育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
132 | 关于理顺人防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建议 | 2023年,我市成立市国动办,将人防工程相关职能留在市住建局,其余职能交由国动办负责。因机构改革影响,市本级层面部分超出人防工程维护管理范围的工作多由市人防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兜底处理,导致部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同时各县区在本轮改革中机构设置不尽相同,工作推进落实存在跨系统、难部署问题。因此,建议我市进一步理顺人防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尽可能统一市县两级机构职能配置,推动市县两级上下协同联动机制的有效形成。 |
133 | 关于进一步规范餐厨垃圾管理的建议 | 规范餐厨垃圾管理,能够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营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但目前我市仍存在少数大中型社会餐饮、学校食堂、医院食堂、养老机构食堂未签订处置合同,且我市投入运营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工艺效率较低,技术水平不高。因此,建议我市进一步完善餐厨垃圾收运体系,确保餐厨垃圾能够及时、高效地被收集和运输到指定的处理场所,并试点引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一体机,就地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植物营养土,既可有效解决厨余垃圾收运环节瓶颈问题,又能用于园林绿化,形成“绿色微循环”。 |
134 | 关于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建议 | 发展分布式光伏产业,让更多企业、居民利用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有利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用电结构、减轻居民生活负担。但我市分布式光伏发电主要面临企业和屋顶业主对光伏发电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补贴政策不明晰、申报流程不规范、安装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从业资格认证,严厉打击恶性竞争行为;二是进一步明确分布式光伏安装标准和补贴等相关政策;三是切实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难问题。 |
135 |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电动汽车充电桩布局的建设 |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市电动汽车保有量显著增长,但目前我市充电桩分布和数量仍显不足,给电动汽车用户带来了不便。因此,建议我市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扶持、激发活力、严格标准、确保安全,全面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最大限度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
136 | 关于加强预付消费监管的建议 | “预付消费”是一种先支付费用后使用服务的消费模式,广泛应用于电话卡、培训、健身、美容美发、餐饮、共享单车等多个领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但也伴随着一些风险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确保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权益。因此,建议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完善预付卡备案制度,加强行业监管,探索引入第三方担保支付机制,切实保障预付消费合法合规和消费者权益。 |
137 | 关于有效解决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的建议 | 随着信息化查控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被执行人财产发现渠道日益畅通,但对处于流动状态的被执行人及其机动车,因查找和控制难度较大,已成为制约执行效率提升和当事人胜诉权益兑现的堵点难点问题。建议市法院依托综合治理执行难联席会议制度,深化拓展流动车辆信息共享机制,丰富执行线索调查手段,切实打通查人控车堵点难点问题。 |
138 | 关于完善商事调解机制 助力纠纷多元化解的建议 |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树立“商人纠纷商人解”理念,力争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解纷选择。但部分纠纷主体反映商事调解对接渠道不通畅,调解效力不高。为此,建议市有关部门进一步畅通诉调对接渠道,完善商事纠纷调解机制,加大人民法庭、工商联及商会解纷资源整合力度,切实提高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实效。 |
139 | 关于建立我市体育健身器材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 市县区体育部门每年会提供大量健身器材,在公园绿地、社区绿地、广场绿地内增加体育健身场地和健身器材,极大丰富了市民健身活动方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但体育健身器材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频率高,缺乏专业人员维护,造成破损率极高,后期维修困难。因此,建议市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体育器材使用管理长效机制,落细落实属地日常巡查责任,对发现有破损需要维修或更换的体育器材,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维修或者更换,保证市民正常使用。 |
140 | 关于活化利用红色资源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建议 |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深挖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红色资源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等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但仍然存在红色资源精品项目少、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展示陈列亟待补充、管理机制亟待完善等不足。为此,建议:一是在创新发展中活化利用,形成红色文化阵地“处处皆风景”;二是在赓续保护中活化利用,推动红色文化故事“飞入百姓家”;三是在资源管理中活化利用,打通红色文化传承“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