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飞驰在云贵高原的群山之间,窗外是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多彩的民族风情,是乡村振兴的蓬勃画卷。在以那镇这片神奇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场健康帮扶行动正书写着动人的篇章。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工作要求,农工党淮安市委会近期结合“地域所需”,发挥“领域所长”,组织医疗专家赴贵州省织金县以那镇卫生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驻点医疗帮扶工作。
工作启动前,农工党淮安市委会以“座谈+走访”形式深入了解帮扶需求。在与当地卫健部门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医疗人才培育、技术资源下沉及学科能力建设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随后,由市委会原副主委、市卫健委原副主任、内分泌科专家俞伟男,中医内科专家徐明和推拿科专家朱延会组成的医疗团队,用实际行动在苏黔两地架起了一座健康桥梁。
“这次帮扶,要发挥我们的专业所长真正解决当地群众看病的实际难题,这也是‘地域+领域’帮扶的初心与宗旨。”农工党淮安市委会主委郑劲松在会上强调。
家门口看名医,一线化解病痛难题
“听说江苏的专家今天坐诊,我天没亮就赶来了!”一位普通患者朴实的开场白,道出了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殷切期盼。
“大夫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方子有效管用还省钱,水平实在是高!”帮扶现场,这饱含真情的话语,既是对专家们精湛医术和务实作风的由衷赞誉,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医疗服务理念的生动诠释。
面对每一位患者,专家们都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与专业素养。他们仔细翻阅病历资料,认真倾听患者诉说,克服地域文化方言差异,对病例进行细致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复杂病情,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患者能听懂的家常话。同时,专家们针对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从检查项目到用药方案都反复斟酌,确保治疗方案既科学有效又贴合患者实际。
帮扶期间,专家们诊室门前总是排起长队,许多周边乡镇的群众也慕名而来。诊室里总是围得满满当当,那份信任和期盼,全写在了群众的眼神里。
从精准诊断到辨证施治,专家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践行着农工党“爱国、革命、奉献”的优良传统,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民主党派成员的责任担当。
赶市集察民情,对症诊治温暖民心
“治好当地的病,要先懂当地的人。”这是团队专家徐明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40多年中医诊疗的心得。在以那镇,每逢赶集日,他忙碌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时而用目光追随着老乡们背着背篓的佝偻背影,时而用耳朵捕捉着摊位间关于饮食起居的闲聊家常。
正是在一次次近距离观察中,作为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他渐渐破译了当地的“健康密码”:山区常年阴雨连绵,潮湿的空气像无形的网笼罩着村落,老乡们常年背着沉重的背篓劳作,弯腰、负重成了日常,因而风湿类关节炎、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成了挥之不去的“老毛病”。
从诊室里耐心倾听患者讲述病痛的问诊,到集市上的细致观察;从病床前根据劳作习惯调整的康复训练方案,到诊室里结合“老毛病”的科学治疗方法……
这些在群众中“淘”来的民情还有很多,被帮扶团队细心收集起来,串成了精准诊疗的辅助图。他们走村入户的脚步,丈量出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医者与百姓之间的心灵距离。
手把手传帮带,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不仅要看好病,更要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这是年过六旬的高年资专家朱延会扎根基层始终坚守的信念。
在卫生院,朱延会与三位当地医疗工作者组成帮扶对子,毫无保留地将推拿“绝活”倾囊相授,用责任担当与热忱专业书写着“医者仁心”。
面对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能力有待提升的现状,他们“手把手”带教、“点对点”帮扶,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俞伟男结合以那镇基层慢病诊疗现状,开展“分级诊疗和两病管理”专题讲座,切实有效提升基层卫生院管理水平和诊疗技术。
在驻点日常查房工作中,专家们还结合患者病情手把手示范检查技巧,耐心细致解读症状诊断方法;针对疑难病例,带领学员梳理诊断思路,详解治疗方案的制定逻辑与优化方向。
从医疗知识的倾力传授到医疗技术的倾心传承,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传帮带”的深刻内涵,让医术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如今,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当地就能得到更好诊治,为基层医疗事业注入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三个月的帮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专家们通过门诊坐诊、治疗示范、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累计接诊患者500余人次,开展疑难病例研讨10次,培训多名当地医护人员,帮助以那镇卫生院建立了规范的诊疗流程和质控体系,有效填补了当地多项医疗技术空白。
从医疗服务提升到诊疗能力升级,从临时帮扶到机制建立,农工党淮安市委会用实干诠释担当,为贵州织金以那镇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江苏医疗队”。
来源|农工党淮安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