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人民政协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江苏省淮安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四个凝聚”深化履职实践,从理论维度把握其内在逻辑,从实践层面探索其实现路径,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政协特点、淮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深刻把握“凝聚人心”的政治要求,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要把凝聚人心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淮安市政协始终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构建“三位一体”聚心机制,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强化理论武装聚心。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一切工作的总纲。市政协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学习体系,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引领学、委员培训集中学等形式,全年组织各类学习活动26场,参与委员1620人次,引导委员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创新开展“书香政协·同心筑梦”读书活动,推行“六个一”读书制度,建立线上读书群组35个,开展读书交流120余场,委员参与率达98%,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强化党建引领连心。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政协工作全过程,深化“三联系”工作法,全年开展联系活动320次,收集意见建议650条。建立涵盖28个界别、420名重点联系对象的名册,通过走访座谈、线上互动等形式,及时了解界别群众思想动态,精准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切实把各界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强化服务为民暖心。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理念,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优化提升“四位一体”线上线下服务为民联系站点功能,使其成为委员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全年通过政协网站、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收集民意信息860余条,办复率93%。深入开展送科技、教育、医疗、文化、法律“五送”关爱服务活动560场次,服务群众1.72万余人次,在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中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
深刻把握“凝聚共识”的时代要求,画出最大同心圆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在凝聚共识上发挥独特优势。淮安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积极搭建多样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协商平台,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
做优传统协商平台增进共识。高度重视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等各类会议的大会发言环节,将其作为集中智慧、反映诉求、形成共识的重要载体。坚持开门办提案,创新设立“政协提案月”,通过提案的提出、办理、督办、反馈全流程协商,在良性互动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形成共识。充分发挥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作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工作。
做强特色协商品牌汇聚共识。深度打造“码”上议协商议事品牌,推动政协委员挂钩联系全市1680个镇村协商议事室,实现基层全覆盖。全年通过“码”上议平台征集议题1.72万余个,开展协商活动1.2万余场,群众满意度达96.8%。创新开发“码”上见委员等线上功能,接收处理群众留言咨询6320余条,答复率100%,在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协商中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凝聚共识。
拓展团结联谊工作深化共识。建立“四级联学联讲”机制,组织198名委员开展宣讲活动360余场,覆盖群众超9.2万人次,用鲜活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主题读书演讲比赛、“人民政协理论进党校”等特色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交流与团结联谊,汇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深刻把握“凝聚智慧”的实践要求,提升建言资政质量
凝聚智慧是人民政协智力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淮安市政协着力完善凝聚智慧的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建言质量和水平。
精准选题机制确保调研方向。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民生关切,精准选题,形成“4﹢X”重点协商格局。调研过程中,市政协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座谈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并借助“码”上议平台广集民智,确保摸清实情、找准问题。强化调研成果转化应用,建立“调研—报告—批示—落实—反馈”闭环管理机制,推动政协建议有效转化为政策举措和发展成效。
优化建言渠道提升资政质量。着力打造高质量大会发言品牌,探索形成“广征、精挑、细选、深调、严审”五步工作法,推动大会发言成果转化,去年政协全会发言转化提案48件,26条建议被纳入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推动提案工作数字化,优化升级“慧提案”系统,构建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体系,实现提案质量、办理质量、服务质量“三提升”,平均办理时间缩短35%,使每一件提案都凝聚着委员的智慧和心血。
强化委员赋能保障建言效能。实施委员履职能力提升计划,构建“123N”学习培训体系,帮助委员增强履职本领。通过组织情况通报、集中视察、深度调研等活动,拓宽委员知情明政渠道,鼓励委员发挥专业优势,深入调研思考,提出更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以高“言值”服务高质量发展。
深刻把握“凝聚力量”的使命要求,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凝聚力量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过程,是政协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淮安市政协注重通过机制创新、品牌打造和氛围营造,广泛动员和联系各界群众,构建凝聚力量的实践体系。
健全协商监督机制汇聚合力。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精准选择协商监督议题。连续5年打造政企协商座谈会品牌,邀请市政府主要领导与企业家委员面对面交流,累计邀请企业家委员186人次,推动解决实际问题87项,有效优化了营商环境。坚持完善专委会与市直部门对口联系机制,邀请委员参与监督评议等活动65场,提出意见建议280余条,在协同互动中形成工作合力。
打造特色工作品牌激发活力。创新建设委员“学法实境基地”,构建“一二三四”工作矩阵,引导委员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注重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开展“红色音乐说党史”实境课堂、“文史资料四进”等活动140场次,覆盖受众超1.32万人次,通过文化认同和历史启迪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营造良好履职氛围增强动力。加强宣传引导,讲好政协故事、委员故事,展现履职成效和委员风采。深入实施“数字政协”建设,打造“云”履职服务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手段赋能委员履职,激发委员责任担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政协工作的良好氛围,广泛凝聚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篇章的奋进力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5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