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江苏淮安,运河之水轻抚千年城垣。中国漕运博物馆内光影流转如梦似幻,全息投影技术让明清漕船的桅杆刺破时空,游客仰首间仿佛能听见漕工号子穿透历史烟云;淮安市博物馆中,青铜器铭文在数字化光影中流转,甲骨文的笔触化作流动的星河,勾勒出中华文明最初的基因图谱。这些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盛宴,正是淮安市政协以创新举措赋能博物馆建设的生动注脚。
“大运河是淮安奔腾不息的血脉,博物馆则是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熠熠生辉的精神图腾。”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马继峰介绍,近年来,淮安市政协立足“运河之都”的独特定位,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为使命,推动博物馆从静态展陈向活态传承跃升,构建起“数字赋能、教育浸润、活态传承”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市政协委员、市文旅集团总经理唐婷对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深有感触:“我们通过‘数字﹢文旅’的深度融合,让千年漕运文化真正走出展柜、走进大众生活。”这一转变离不开市政协的积极推动。针对博物馆数字化水平不足的问题,姜莉莉等12名委员先后提出关于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提案,推动博物馆引入3D文物扫描、虚拟漫游等前沿技术。如今,“漕运数字云平台”运用5G、VR、全息投影等技术,将300余件漕运文物进行三维建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展示。仅今年“五一”假期,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就接待游客8.4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在市政协委员臧剑看来,博物馆的活化利用还应延伸至教育领域。“当孩子们在博物馆里触摸到家乡的历史温度,文化认同的种子自然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他撰写的《关于倡导全市中小学定期进行博物馆教学的建议》社情民意信息,推动教育、文旅部门建立联席机制,并将博物馆课程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开发了集章打卡、任务解锁等互动功能的“博物馆研学护照”,培育“馆校双师”队伍130余人。目前,全市39家文博场馆被认定为研学实践基地,“带着课本逛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文化新时尚。
博物馆的破圈之路更体现在空间重构上。市政协创新提出的“运河生态博物馆”理念,正在重塑城市的文化肌理。在河下古镇,政协委员推动“原住民参与”模式,保留茶馓、制酱等传统技艺作坊,打造“活态文化街区”;中洲岛上,戏曲博物馆与淮扬菜体验馆毗邻而建,游客可品茶听戏、学做文楼汤包,实现“非遗可感、文化可食”。
“守护文化根脉,就是守护城市未来。”淮安市政协主席戚寿余表示,市政协将持续聚焦智慧博物馆建设、馆校协同育人、公众参与机制等重点领域,持续建言资政,推动博物馆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让千年文脉更好滋养当代人的精神家园。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