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安政协 政协要闻
主动接轨大上海 加快建设新淮安——政协淮安市九届二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发言摘登
时间:2022-07-31  来源:淮安政协 作者:  字号:[ ]

       编前语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主动接轨上海,经市委同意,市政协将“主动接轨大上海  加快建设新淮安”列入年度常委会专题协商计划。7月28日,市政协召开九届二次常委会议,开展专题协商。现将解满启等7名市政协常委和委员的大会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努力打造上海(淮安)科技创新创业承载区

市政协常委 解满启

淮安需以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为重点,主动融入上海创新创业体系,全力承接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打造上海(淮安)科技创新创业承载区。

做好对接总体设计,构建承载框架体系。结合全市创新驱动总体规划,全力承接上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专项对接领导层、执行层,对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等。构建对接框架体系,进行全面统筹、错位互补的有序对接。

围绕“333”主导产业,对接承载创新资源。以淮安“333”主导产业为重点方向,以现有创新创业载体为主阵地,以产业骨干企业为支点,加强与上海定位清晰的产业园区等对接,加强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载体的合作,对接承载创新资源。

建立紧密合作纽带,促进沪淮科创服务互动融通。市级统筹、多层推进,与上海党政部门、科技服务机构等深度对接。制定政策、鼓励引导,设立基地建设专项基金等。活动为媒、紧密联系,谋划产业、人才项目对接活动等。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强与上海辐射力较强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

加快我市农业接轨上海步伐

市政协委员 徐礼球

推进我市农业接轨上海,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是加快农业强市建设、实现增收富民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

策应上海,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商务、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供销社等多部门单位联动工作机制,列出可供应农产品清单,强化与上海相关部门以及重要农产品流通组织和企业高层对接交流,共商共议深度合作的方式方法。

对标上海,建设外延基地。建议由市商务局牵头争取设立上海外延基地,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做好基地选址工作,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以高品质产品扩大上海外延基地认定规模。

抢滩上海,构建销售体系。挖掘广告宣传阵地,广泛宣传我市农产品的品牌特色和质量优势。拓展实体销售阵地,加大与上海有关单位合作共建基地或按需供应农产品力度,培养淮安在沪农产品销售队伍。延伸线上销售阵地,着力培养一批“盒马村”“淘宝村”“拼多多村”。

对接上海,强化激励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外延基地建设、预制菜产业发展和上海市场开拓。

学习上海改革经验 加速实现“一网通办”

市政协委员 陈照新

建议加快“主动接轨大上海 加快建设新淮安”的进程,尽早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速优化我市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升华理念,以高端规划引领政务发展。对标上海、结合市情,按照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制定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近中期政务服务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新高地。转变思路,以场景应用牵引数据治理。改变当前政府供给式的数据治理模式,需供紧密衔接,以多场景小规模的数据套餐推动线上政务服务的爆发式增长,加速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提升层次,以高位推动落实关键措施。紧盯政务服务便利度和满意度两项营商环境指标,聚力推进政务服务条块统合等关键举措的落实,加快政务服务全面“一网通办”进程。闭环管理,以社会评价检验改革成效。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加速推进泛在可及、智慧便利、公平普惠的数字政务建设。

更好推动人力资源接轨上海

市政协常委 吴小松

加大干部选派力度。在挂职干部选派上,注重从经济部门、开发园区以及县区选派年富力强、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形成每年轮换挂职的长效工作机制。在挂职干部管理上,强化目标引领、跟踪考核了解,推动挂职干部真挂实挂、挂出成效。

提升工作推进精度。市县联动、部门联手,摸排我市高层次人才、技术研发等需求,以及各县区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产业配套、土地供给、优惠政策等信息,编制精准对接大上海高端资源目录,让挂职干部主攻有方向、突破有重点,不断提升接轨的精准度。

拓展全面接轨宽度。推动干部挂职领域向经济部门、行政审批部门、开发园区等延伸,跟踪了解挂职干部眼中的“上海新鲜事”;加大“走出去学”“请进来讲”力度,着力弥补我市干部在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思维“缺陷”、视野“盲区”、能力“短板”。策应打造全国党性教育高地,探索与上海干部培训机构合作办班机制,争取更多的学员走进淮安,依托巨大的信息流和交汇流,放大溢出效应。

积极接轨上海 深化沪淮医疗合作

市政协常委 俞伟男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优化机制、增强动力,借梯登高、加快发展,深化沪淮医疗合作。

一是抢抓后疫情时代发展机遇。上海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全力提供抗疫支援,沪淮两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要进一步推进与上海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作,持续加强专科协作、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保持与上海医疗机构的合作升温。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与投入力度。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高精尖人才招引、高端项目立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提供专项资金或以奖代补的政策支持,扩大区域影响力。

三是创新沪淮合作模式。各医疗机构要深化沪淮医疗合作,发挥淮安医疗资源优势,创新柔性引进人才策略。找准医院发展定位,以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为契机,聚焦培育高水平专科,采取深度、精准、创新的合作方式填补医院发展空白,突破沪淮合作瓶颈。

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市政协常委 王 剑

淮安应统筹区域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积极主动承接上海及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通过学习上海、对接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能级。

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承接产业转移留足发展空间。积极向上争取用地发展指标,为全市发展留足空间。主动开展上海溢出产业承载基地具体空间研究,在有关区域划定产业预留空间。

加快空铁枢纽建设,积极融入大长三角交通网。加快建设服务长三角的航空货运枢纽,加快建设“轨道上的淮安”,推动形成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的交通圈。

加强区域产业链条融合,探索创新创业双向流动机制。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主动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辐射带动,链接上海高能级产业链,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

利用上海人才优势,提高“产、人、城”服务水平。加强沪淮名校名所协作,形成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完善总部经济、创新研发、商务商贸等产业服务设施配置。

主动接轨上海 推动淮安港口融合发展

市政协常委 庞进亮

加大对接上海和联动发展力度。要主动接轨上海,发挥淮安内河航运在运河和淮河中集疏运的作用,推进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加密与上海港口的集装箱航线、航班,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加强与上海港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上海的联动协调发展。要拓展港口服务内容,积极引入港口物流发展理念,通过在港口开展多元化的服务吸引货源,增强竞争力。

推动港口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以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发展混合所有制,并不断加大民营资本对港口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议加快组建淮安港口发展集团,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港口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强化港口发展的组织和支持。加强港口发展组织领导,加快制定和完善港口发展政策,加快完善港口发展管理体系。

打造集约高效的港口产业体系。要加快合理布局的港口节点建设,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推进港口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要加快重点港区建设,加快重点项目黄码港港区建设,加快推进新港三期规划建设。要加快建设横贯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充分发挥港口的功能和作用。

来源|淮安日报